新聞記者 廖仕祺
通訊員 李林牧 姜嬋媛 胡玲
“現在很多人都有痛風,我以為我還年輕不會很嚴重,沒想到拖久了手竟然變形成這樣……”11月7日,躺在武漢市普仁醫院手足顯微外科病床上的李先生(化姓)想到自己拖延治療,感到非常懊悔。
李先生今年30歲,20歲時他突然出現多處關節疼痛,去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因為覺得自己還年輕,這點小問題不算什么,因此沒有接受治療。兩年前,李先生突然發現身體多處關節,尤其是雙手逐漸開始形成腫物并不斷增大,不僅時常疼痛,之后就連基本握拳、持物等動作也變得異常艱難,日常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隨著病情的加重,李先生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11月4日,李先生一大早就來到了武漢市普仁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相關檢查,李先生被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該院手足顯微外科主治醫師楊瓊介紹,患者雙手掌指間關節多處腫物、關節變形,還伴有局部皮膚發紅、皮溫升高、關節活動受限,以及部分皮膚變薄等情況。若不及時手術治療,關節的變形和腫物的進一步發展,會持續破壞關節的正常結構,使得關節功能逐漸喪失,最終患者可能完全無法正常使用雙手,生活自理都成難題。
同時,局部炎癥的長期存在,尿酸鹽結晶的不斷沉積,還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甚至引發腎衰竭,最終只能依賴透析或腎移植維系生命;持續的病理狀態還將會累及心血管系統,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所以,及時手術干預是非常關鍵的,以避免病情惡化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
經過全面的術前檢查,11月5日,手足顯微外科主任彭漢書和團隊為李先生進行雙手多發痛風石切除術,并力保正常組織,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李先生的生命體征平穩,手部創口無異常,恢復狀況穩定,不久后便可出院。
彭漢書提醒,當痛風患者體內尿酸長期失控時,必然會形成痛風石。面對痛風石,關鍵在于嚴格執行醫囑,規律服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是遏制痛風石發展的根本。同時,飲食上務必嚴控高嘌呤食物攝入,適度運動且避免關節損傷,定期復查尿酸及相關指標,以調整治療策略。只有全面、規范地進行綜合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痛風石病情發展,保障自身健康。
(武漢市普仁醫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