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晏雯
攝影記者 王永勝
通訊員 胡夢
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金秋時節的武漢,一場關于脾胃病學術交流的盛會——2024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三十六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大會熱烈召開。其間,湖北省中醫院(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病科的副主任醫師陳建輝,帶著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內鏡技術,為與會者帶來了一場題為《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ERAT)及透明帽輔助內鏡下硬化術(CAES)病例分享》的精彩演講。他的分享不僅讓在場的專家和學者們見證了內鏡技術的“超級微創”魅力,更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腸鏡下新技術,解決“難言之隱”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需求。這些需求既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推動技術進步的動力。”陳建輝開場便道出了醫療工作的真諦。他分享的第一個病例,是關于透明帽輔助內鏡下硬化術(CAES)的成功應用。
“痔瘡,這個難言之隱,讓多少人痛苦不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飽受痔瘡困擾的患者。他曾因痔瘡手術遭受過巨大的痛苦后,仍未能擺脫病痛,對再次開刀充滿了恐懼,而透明帽輔助內鏡下硬化術(CAES)的出現,則為這位患者帶來了希望。經過深入的交流和溝通,患者決定嘗試CAES治療。
陳建輝醫生介紹,這項技術通過內鏡下的精準操作,利用透明帽輔助,醫生在患者的痔瘡部位注射了硬化劑,使痔瘡逐漸萎縮、脫落。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
“這位患者是我的第一例CAES病例,治療后他的效果非常好,以至于他的親朋好友只要有消化道問題,都會來找我。”陳建輝醫生的語氣中充滿了自豪。
陳建輝副主任醫師指出,CAES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尤其適合那些不愿意接受傳統手術治療或手術后效果不佳的內痔患者。此外,該技術還能一次性解決患者腸道內的其他病變,如息肉、脫垂等,真正實現了“一站式”服務。
治療闌尾炎,內鏡打破傳統手術局限
如果說CAES技術為內痔患者帶來了無創治療的福音,那么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ERAT)則是對傳統闌尾炎治療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陳建輝副主任醫師介紹,ERAT技術通過腸鏡直接到達闌尾開口處,對闌尾腔進行清洗、引流和藥物注入,從而緩解炎癥,達到治療目的。
他分享了一個本院退休老同事的病例。這位老同事因闌尾炎發作前來就診,由于她在一個月前剛剛接受過婦科手術,腹部傷口還未完全恢復,外科醫生建議她暫時不要接受手術治療。然而,闌尾炎的疼痛讓她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她找到了陳建輝醫生。
“我們給他做了ERAT手術,通過內鏡直接進入到闌尾腔里面,把里面的糞石和膿液取出來,達到了治療的效果。”陳建輝醫生生動地描述著手術過程,“手術非常成功,患者術后恢復得很好。”
“ERAT技術的優勢在于它能為那些因各種原因無法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選擇。”陳建輝強調,“而且,這項技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非常適合老年人、兒童以及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
“超級微創”,助力臨床難題解決
除了CAES和ERAT兩項技術,陳建輝醫生在演講中,還分享了一些復雜病例的內鏡下治療經驗。這些病例包括消化道出血、腸梗阻、腸道異物等,它們的治療過程往往充滿了挑戰和風險。然而,陳建輝醫生憑借精湛的內鏡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成功地解決了這些難題。
例如,對于便血加直腸脫垂的患者,內鏡下的套扎加硬化治療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對于腸梗阻患者,小腸梗阻導管的置入能夠緩解病情,為后續治療贏得時間;而對于那些因手術或疾病導致的消化道狹窄,內鏡下的擴張或支架置入則能夠恢復腸道通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建輝還分享了一個遲發性穿孔的病例。一位患者在接受內鏡治療后出現腹痛和發燒,經檢查發現為遲發性穿孔。陳建輝醫生迅速行動,在內鏡下進行修補,并置入TT管進行引流和沖洗,成功避免了外科手術。
“這個病例讓我深刻體會到,內鏡技術不僅要求醫生有精湛的操作技巧,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力。”陳建輝感慨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患者的問題,將風險降到最低。”
內鏡技術,開啟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新篇章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內鏡技術已經成為消化系統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陳建輝副主任醫師的演講不僅展示了內鏡技術的多樣性和高效性,更傳遞了一種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的醫療理念。
“作為消化內科醫生,我們不僅要看好內科病,更要掌握消化內鏡的診療技術。內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是我們作為消化內科醫生不斷追求的目標。”陳建輝副主任醫師在分享結束時說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解決他們的病痛。”
在湖北省中醫院脾胃病科,消化內鏡技術團隊正以前沿的醫療技術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為越來越多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帶來希望和康復。他們的努力不僅推動了醫院脾胃病科的發展,更為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融合探索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