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高星 涂曉晨
近日,有媒體報道,山東一女子懷孕3個月,吃了從冰箱里拿出的榴蓮千層蛋糕后身體不適流產,追查“罪魁禍首”竟是李斯特菌。究竟什么是李斯特菌,它離我們有多近?
10月30日,武漢多位專家提醒,李斯特菌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在低溫環境下也能繁殖,所以可潛伏冰箱中污染食物,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尤其孕婦、老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要注意,定期清理冰箱,冷藏的剩菜需熱透再吃。
它是“冰箱殺手”,感染初期像感冒
近期,山東一孕媽吃了從冰箱里拿出的榴蓮千層蛋糕后,出現身體不適,最終導致流產的消息引發了全網的關注,不少網友在痛惜的同時,也在熱議李斯特菌為何有如此大的“破壞力”。
新聞記者搜索發現,近年來李斯特菌感染事件頻發。其中,幼兒、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容易被感染,出現高燒、嚴重頭痛、惡心、腹痛、腹瀉等癥狀,像這樣導致孕婦出現流產的案例也有多例。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李斯特菌,但它卻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易通過各種途徑發生播散。”武漢市第四醫院檢驗科主任曾吉介紹,這種細菌可造成多種食品的污染,主要以食物為傳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在絕大多數食品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如乳制品、蔬菜沙拉、雪糕、牛肉等食品的帶菌量較高。
曾吉主任表示,引起人類致病的大多數細菌最佳生長溫度在35℃左右,在4℃環境下細菌生長非常緩慢,而與其他大多數細菌最大的不同在于,李斯特細菌在4℃環境下也能很好生長,故號稱“冰箱殺手”。很多人認為把食物放進了冰箱就是等于進了“保險箱”,一旦食物被李斯特細菌污染,它在低溫環境下也能繁殖,如果吃了受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內的李斯特細菌數量就會比較大,就有可能“發威”導致人體出現感染癥狀。
“感染李斯特細菌并非罕見病,發病率為0.1—0.9/10萬人,發病后除了腸胃炎外,還常出現發熱、頭痛和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曾吉主任介紹,感染了李斯特菌還可引起腦膜炎、敗血癥、心內膜炎等疾病,它的致死率非常高。
這種細菌威脅這么大,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呢?曾吉主任表示,并非所有人都會感染,這和個人體質、細菌“入侵量”都有關系,但根據臨床來看,孕婦和幼兒最容易中招。感染李斯特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尤其是孕婦感染后的癥狀與“感冒”類似,有的潛伏期可長達1個月,隨后再加重,所以不太容易引起重視。
定期清洗冰箱,食物熱透才能吃
新聞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武漢協和醫院金銀湖院區曾接診一位患者趙女士(化姓),她突然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以為是吃壞了肚子,沒想到當晚就開始發燒,最高體溫達到39℃,精神很差。持續了一周后,趙女士的情況越來越糟糕,神志逐漸淡漠,家人這才意識到不對勁,趕緊將她送到協和醫院金銀湖院區就診。
趙女士本就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病,此次檢查肝腎功能都有異常、電解質紊亂,且肌酸激酶超標了近一倍。協和多學科專家會診后推測,這不像是單純的胃腸道疾病。繼續排查神經系統問題時,醫生發現異常。即使稍加外力,她的下巴仍無法觸碰到胸部;此外,在去枕平臥時,髖、膝關節彎曲90度后上抬小腿,剛過100度她就疼痛難忍。
協和醫院金銀湖院區重癥醫學科醫生余愿說,根據檢查結果,推測顱內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結果在入院次日,患者就出現神志昏迷、心率達到134次/分鐘,呼吸急促,當即轉至ICU搶救,給予氣管插管、藥物治療等,盡快穩住生命體征。腰部穿刺時,醫生發現腦脊液渾濁,同時患者腦室有積水,擠壓了周圍組織。余愿表示,團隊判斷是顱內細菌感染,當即調整了抗生素。果然,細菌培養結果為:產單核李斯特菌感染。
“幸虧判斷準確,及時調整用藥,如果再拖下去,患者可能就沒命了。”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尚游教授表示,李斯特菌感染早期多會偽裝,以消化道癥狀“潛伏”,如果當作胃腸道疾病治療,按部就班使用抗生素,壓根對它沒用,這種細菌天生對頭孢類藥物有耐藥性,反倒青霉素等抗生素對它有“攻擊性”。但難點是,藥物難以突破血腦屏障。好在ICU醫護及時改變治療策略,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趙女士出院回家。
事后,趙女士回憶說,當時她一個人在家,又懶得做飯,見冰箱里有幾盤剩菜,簡單熱一熱就湊合吃了。尚游主任、余愿醫生及團隊分析,這就是冰箱里剩菜惹的禍,患者正在服藥治療,身體免疫力差,給了細菌可乘之機,細菌引發顱內感染,險些釀成大禍。
如此厲害的細菌,大家該怎么去控制?武漢市第四醫院檢驗科主任曾吉提醒,細菌是隱蔽的敵人,一旦意識到了它的威脅并采取簡單的保護措施,其實并不可怕。對于健康成人和兒童來說,只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五要點”(生熟分開、保持清潔、燒熟煮透、安全溫度、安全原料)就基本無憂。需強調的是,冰箱要定期清理并做清潔,冰箱里的剩菜不能直接吃,需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