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
一次普通的貪嘴
25歲女子竟遭遇了致命危險
一連干掉4只
患上兇險的急性胰腺炎
3個月前,杭州一位25歲的姑娘小慧在體檢時查出患有膽囊結石,因為平時沒出現什么癥狀,她并未重視。
10月20日,父母在家中準備了清蒸大螃蟹,想好好犒勞一下工作忙碌的女兒,小慧一連干掉了四只。飯后不久,她突然感到上腹部隱隱作痛,以為只是吃多了忍忍就好,但半個多小時后疼痛加劇,家人立即將她送往杭州市中醫院急診。
根據各項檢查結果,結合小慧患有膽囊結石的既往病史,醫生診斷她正是因為進食大量螃蟹而引起了急性胰腺炎,需要馬上住院。在進行了一系列抗感染、止痛、抑酶等治療后,醫生給她做了膽囊切除手術。
醫生表示,“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如膽石癥、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應避免過量進食。小慧正是吃了大量的蟹黃、蟹膏,導致重癥急性胰腺炎發作。螃蟹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命懸“胰腺”!切勿掉以輕心
醫生介紹,急性胰腺炎分為普通型和重癥型,普通型的癥狀與胃炎類似,疼痛可能持續幾個小時或一兩天就會有好轉跡象。但重癥急性胰腺炎可在48—72小時內迅速危及生命,其致死率達10%~20%。
發生重癥急性胰腺炎,除了胰腺本身遭殃之外,胰液會從破壞的胰腺中流出,就像平時消化食物一樣,消化掉周圍其他的器官組織,引起并發炎癥及壞死,危及生命。
急性胰腺炎的常見癥狀
1. 腹痛:多表現為進食后不久,突然發作的持續性上腹部疼痛,甚至如刀割般絞痛,常向背部放射。
2. 惡心、嘔吐及腹脹:多在起病后出現,可頻繁發作,且嘔吐后腹痛、腹脹不會得到緩解。
3. 發熱:多有中度以上發熱,持續3到5天。若胰腺發生壞死,則可能出現高熱。
重癥急性胰腺炎除了以上癥狀外,還會出現皮膚發黃、血壓下降、脈搏變淺、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及休克;皮下出血,腰部、上下腹部皮膚出現大片紫色瘀斑。
如何應對急性胰腺炎?
應急處理避開誤區
幫助病人處于仰臥體位,雙腿屈曲,使肚子放松。
應盡量安慰病人,使其情緒放松、平靜,減少掙扎、滾動等。
不要進食、喝水,防止胰液分泌量增多,加重病情。
當疼痛難忍時,不能揉肚子,更不能吃止痛藥。揉肚子可能會使腹膜炎擴散或加重病變。吃麻醉性止痛藥會掩蓋腹痛癥狀,給醫生增加診斷上的困難。
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到醫院就診。
哪些人易患急性胰腺炎?
患有膽道疾病的人,如膽結石;
暴飲暴食、過量飲酒的人;
患有高脂血癥的人;
膽道感染、藥物、手術及創傷等因素也可能引起。
如何預防?
定期體檢,以便及時了解膽道疾病和血脂狀況;
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不過量飲酒,遠離高油脂食物;
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一旦出現劇烈且持續性的腹痛時,應及時就醫,警惕急性胰腺炎的發生。
貼秋膘,吃螃蟹
“胰”定要小心!
入秋以來,“貼秋膘”就成了很多家庭的餐桌“主題”,魚、蝦、蟹、牛羊肉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輪番登場。但不恰當“貼秋膘”,攝入大量高脂飲食也可能增加患急性胰腺炎的風險。
醫生表示,人體分泌的胰液含有用于消化蛋白質和脂肪的酶,過量進食易導致胰液大量分泌,若因胰管引流不暢,造成消化酶排泄出現障礙,就會導致重癥急性胰腺炎。
醫生解釋,“螃蟹含有豐富蛋白質,特別是蟹黃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對于一般人群來說,一餐食用2只比較合適,最多不要超過3只。”
這幾類人要格外注意,控制吃蟹
1. 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腎疾病的人:螃蟹中富含蛋白質與膽固醇,大量食用后不易消化,且易加重病情。
2. 孕婦:食用螃蟹需適量,更別吃“生腌”蟹,避免感染寄生蟲。
3. 患有痛風的人:螃蟹的嘌呤含量較高,過多食用可能會導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從而加重痛風。
4. 發熱、感冒、腹瀉的人:過量食用易對胃造成刺激,可引起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不利于病情恢復。
5. 嬰幼兒及老年人:消化系統的吸收能力較差,不宜多食螃蟹。
秋季進補正當時
眼下吃蟹真肥美
美味不可貪多
切勿過量“胰”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