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廖仕祺
攝影記者 王永勝
視頻剪輯 廖仕祺
通訊員 李蓓 馬遙遙 劉姍姍
在生命的最初,嬰兒每一次微弱的呼吸都承載著家庭的希望與未來。然而,有些嬌嫩的“小天使”剛出生,還未見過父母,就住進了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睡在一個模擬媽媽子宮環境的新生兒暖箱中。
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無不上演著生死時速的對決,那些嬌嫩的“小天使”,上一秒還安安穩穩,下一秒可能就要經歷生死難關,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暫停、感染性休克、肺動脈高壓、顱內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任何一種情況都足以致命。而新生兒又屬于完完全全的“啞科”,剛出生的寶寶不會說話,醫生只能通過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像警察破案一樣,快速根據蛛絲馬跡找到病因并即刻對癥治療。
與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里的“迷你寶寶”們打了20多年的交道,武漢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姜紅見慣了這里的“人間世”。20多年的從醫生涯里,她既經歷過救治成功550克最“袖珍”早產兒的喜悅,也直面過病情危重傾盡心力也無法挽救的令人沮喪的時刻,但始終不變的是她守護這些新生命,守護每個家庭希望的初心。
為了對營養指標“精打細算”,她給每名醫生都配了計算器
早上7時許,姜紅牽掛病房的患兒,趕在上門診前快步來到新生兒重癥監護病區,迅速換鞋洗手,換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再次洗手后走進病房。數十臺保溫箱靜置于病房兩側,保溫箱旁邊配備有呼吸機、監護儀、藍光燈、腦電監測等儀器,透明的保溫箱中靜靜地躺著一個個只有巴掌大小的孱弱嬰兒。相比其他病房,這里格外安靜,除了不時的幾聲啼哭,就是監護設備偶爾的滴答報警聲。
從醫之初,姜紅毅然地踏入了新生兒科這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領域,一干就是20多個春秋。2013年,她作為科室負責人負責創建武漢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全面負責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的日常工作。在新生兒監護室里,每一個嬌嫩的小天使都經歷著“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過了呼吸關、循環關,還有感染關、營養關……關關難過關關闖,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是他們勝利的勛章,也是姜紅和團隊努力的方向。
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實行24小時無陪護管理,所有早產兒均由醫護人員看護,面對這些不會說話、不會表達的小天使,姜紅和團隊需要夜以繼日,無間隙地守護著他們。特別是一些危重癥新生兒,生命體征極不穩定,他們一個皺眉的表情、一次奶液的潴留、一次心率的變化可能就是病情變化的征兆,絲毫不能馬虎。這也給姜紅和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小時全程陪伴,愛心、耐心、責任心和細心,確保治療護理無微不至。“我們就像‘蜂鳥’,時刻不停歇地扇動翅膀,沒有落腳的時刻。在病房里,一天走上一萬多步很正常,尤其是一線的醫生護士,非常辛苦。”姜紅笑著說。
姜紅介紹,早產兒的診療非常特殊,每天液體量的輸入,需要根據胎齡、日齡、體重、尿量和心肺功能綜合評估后確定,做到精確無比。護士不僅要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血氧等生命體征變化,還需詳細記錄孩子的輸入液體量、奶量、尿量和大便等情況,不容半點誤差。為了讓團隊更好地做好早產兒個體化營養管理,計算器成了每位醫生的“標配”。
自創科以來,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便是姜紅的主戰場。她和團隊為無數身患重病甚至瀕臨夭折的患兒撐起生命的綠蔭,帶他們“過關斬將”,直至安全與父母團聚。在她的帶領下,目前該院兒科開展了全系列呼吸支持技術、新生兒全自動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術、一氧化氮吸入技術、新生兒亞低溫治療、新生兒腦室外引流術、腹膜透析、PICC/UVC/CVC中心靜脈置管術、視頻/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技術、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床旁重癥功能超聲等技術,學科建設實現質的飛躍。
愛心呵護助力巴掌寶寶“披荊斬棘”,一路闖關創造奇跡
超低出生體重兒(即出生體重低于1000克的新生兒)是新生兒科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的誕生既是生命的奇跡,也是醫學的挑戰。他們出生時體溫調節中樞、神經、呼吸、消化等重要臟器系統發育不成熟,因此出生后將面臨重重險阻。每一個孩子的生存和康復,都是醫療技術與愛心呵護共同創造的奇跡。開科11年來,姜紅和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奇跡。
去年10月11日,在媽媽的子宮里僅生活了29周零3天(正常懷孕周期40周)的550克女嬰希希(化名)緊隨雙胞胎姐姐之后,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意外降生。不足巴掌大的身體、胳膊只有成人小拇指粗、“膠凍樣”的皮膚、微弱的呼吸……希希還沒有來得及發出第一聲啼哭,便被立即氣管插管送進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開始了“人生第一場歷險”。
由于早產,希希肺部發育不成熟,出生后便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醫護人員在她的氣管內注入了肺表面活性物質后,持續呼吸機輔助通氣,精細微調參數,合理的氧療和呼吸支持方式,力求保護她嬌嫩的肺部,減少肺損傷和視網膜病變的風險。
希希的胃腸道也不成熟,暫時不能像足月寶寶一樣通過吃奶獲取足夠的營養,需要微量喂養、維持靜脈營養保證熱卡,是非常重要的治療項目之一,然而早產兒血管條件差、高濃度靜脈營養液的輸注存在外滲引起組織壞死的高風險,外周血管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為希希進行PICC置管術勢在必行,此時,沒有一瓶礦泉水重的希希,手臂只有成人的拇指般粗細,可選擇的血管十分有限。姜紅帶領新生兒科靜脈治療團隊制定了各種應急措施,在希希細如發絲的靜脈上成功開通了“生命通道”。
那段時間,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希希成了姜紅和醫護團隊最為牽掛的小不點。姜紅幾乎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來看看她,下班臨走前也一定要來看一看。得知希希的體重幾克、十幾克地慢慢增加,哪天多吸吮了兩口奶,都能讓這群“臨時媽媽”驚喜萬分。
在姜紅和醫護團隊的精心救治之下,勇敢堅強的希希又闖過了感染關、營養關等重重關卡,從550克的“巴掌寶寶”長到了2000克,各項指標達到出院標準,順利與父母和姐姐團聚。“感謝所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樣,從未放棄過希望,如果說是我們給了孩子第一次生命,那醫護人員142天的守護就給予了她第二次生命。”抱著出院的希希,媽媽張女士(化姓)內心百感交集。
守護新生命沒有“假期”,為高危新生兒開辟“綠色生命通道”
“生命是無價的,對待每個孩子都要盡心盡力,治療更要爭分奪秒。”抱著這樣的理念,姜紅總是隨叫隨到。遇上急危重癥患兒的搶救,她一馬當先,直到患兒病情轉危為安才放心離開。
令姜紅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2017年大年三十的一次搶救經歷。當天凌晨四點,還在睡夢中的姜紅接到了值班醫生打來的電話,科室深夜接診的一名全身硬腫、體溫無法測出的重度寒冷損傷綜合征患兒,突然出現頻繁血氧飽和度下降,吸痰可見血性分泌物,“這個孩子極有可能出現肺出血、DIC可能,馬上給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給她足夠的呼吸支持!復查床邊胸片、血氣、凝血檢查,輸血漿治療。”值班醫生迅速按照姜紅的指導,緊急處理后,患兒的血氧穩定下來。
第二天早上7點半,姜紅便來到病房查看患兒,考慮到重度硬腫癥容易合并嚴重肺出血,若出現該情況十分兇險搶救成活率低,姜紅囑咐醫生需嚴密監測患兒變化并與家屬做好病情溝通,這才去上專家門診。門診結束后,家人開著車來接姜紅一起回老家過年。沒想到,車剛駛出長江隧道,姜紅又接到了科室打來的電話,寒冷損傷綜合征的患兒突發嚴重肺出血,大量鮮血從氣管插管涌出,全身青紫,呼吸極度窘迫,胸片顯示雙肺變成白肺,情況十分危急。“掉頭回醫院!”放下電話,姜紅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大年三十與家人團聚的時刻,立即趕回了醫院投入緊張的救治工作中。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搶救,患兒的生命體征趨為平穩,肺出血得到了控制。因患兒的病情十分復雜,救治難度極大,姜紅組織全科討論并為患兒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救治方案,經過十余天的積極救治,患兒痊愈出院。“雖然那年過年幾乎都是在科室里度過的,但看到患兒出院時父母臉上的笑容,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爭分奪秒救治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患兒,姜紅還堅持一直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危重新生兒急救轉運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刮風還是下雨,新生兒科轉運團隊到有需求轉運醫院的產房、手術室實施現場復蘇搶救,途中轉運監護,院內NICU治療,共轉入重癥新生兒1000余人次,轉運途中無1例死亡,足跡遍布武漢三鎮和周邊市區,最遠涉及紅安和崇陽等地,有診必出,雖遠必達。11年來,她和團隊為高危新生兒開辟了一條“綠色生命通道”,為面臨危險的新生兒帶來生的希望,有效地降低全省新生兒病死率和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