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曹洋
通訊員 周珊
58歲男子因自行注射過量胰島素引發藥物性低血糖,凌晨發作送醫。10月10日,醫生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規范治療,動態監測血糖,預防低血糖的危害。
由于長期高糖、高脂飲食,加上不愛運動、酗酒等多種不良生活習慣傍身,鄭先生在6年前就查出2型糖尿病,但他沒在意醫囑和家人的勸誡,依舊飲食不忌口,不監測血糖,甚至自行停用了降糖藥,以致逐漸出現視力下降、肢體麻木疼痛、顏面浮腫、小便泡沫多等異常,期間多次確診視網膜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多種糖尿病并發癥。因每次對癥治療后病情得到了控制,鄭先生并未引起重視。直到10月2日凌晨再次發病,家人趕緊呼叫120將其送至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
此時,鄭先生的血糖僅為2.6毫摩爾每升,是明顯的低血糖。明明一直患糖尿病怎么反而低血糖了?該院腎病內分泌科值班醫生張衡了解到,鄭先生自覺口干明顯,認為是血糖升高了,于是自行注射了胰島素,導致患上了藥物性低血糖。
張衡介紹,胰島素及部分口服降糖藥物使用過量均有低血糖的副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藥物時需要動態監測血糖變化,一旦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等癥狀時,就要高度警惕,而鄭先生未引起足夠重視,日常生活習慣不好,也沒有規范治療,隨病情進展才誘發了此次藥物性低血糖突然嚴重發作。
考慮鄭先生病程長、發病急、依從性較差,醫生對他進行了葡萄糖靜脈推注等對癥治療,血糖迅速恢復到正常范圍。目前,經調整胰島素劑量及口服降糖藥物,鄭先生恢復良好,即將康復出院。
“初發糖尿病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是治療的基礎,這也是貫穿糖尿病治療始終最重要的控糖手段。”該科主任郭愛莉指出,在糖尿病早期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和規范的降糖治療,部分患者是可以實現逆轉的。同時,她提醒“糖友”,日常應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時間,戒煙戒酒,合理制定有氧運動計劃,規范使用降糖藥,按時服藥,并進行空腹、餐后2小時、入睡前等時段的血糖監測,如睡前血糖≤5.6毫摩爾每升時建議進食,預防夜間低血糖,日常最好隨身攜帶預防低血糖的食物及求助卡,一旦發生低血糖,可有備無患。
郭愛莉提醒,糖友們日常一旦出現饑餓感、心慌、手抖、出虛汗、四肢無力或嗜睡、健忘、意識障礙、偏癱、抽搐等癥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排除低血糖的可能。
如想了解更多健康相關知識,請掃碼加入新聞內科交流2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