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張翼飛 丁燕飛 於鑫益
擴張性心肌病發展至晚期,需要盡快實施心臟手術,但患者是稀有血型,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熊貓血”,這樣的難題如何解決?
36歲的李先生(化姓)患有擴張性心肌病十年,一直采用藥物控制,可病情仍在進展,如今出現了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夜間無法平躺等一系列晚期癥狀。當地醫院檢查顯示,李先生左側心臟已經纖維化,達到了心臟移植的標準。
想到要做這么大的心臟手術,李先生和家人多方打聽后,慕名來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該院心衰診療團隊評估后,發現李先生雖然左心功能受損嚴重,但右側心臟功能還良好,考慮到他是A型RH陰性血,即“熊貓血”,決定為其實行人工心臟微創植入術,讓左側心臟動起來,既保住李先生的心臟也讓其免于承受等待供體的煎熬。
“這幾天感覺恢復得很快也很好,晚上不再被憋醒了,一覺睡到天亮!”9月23日,李先生欣喜地表示,對出院后的生活充滿期待。
十年煎熬,他從未睡過一夜整覺
2014年,李先生被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起初,藥物確實能緩解呼吸困難,但心臟纖維化一直在加重,沒過多久藥就不管用了。”李先生回憶道,被確診為擴心病后,他就干不了重活了,嚴重時連提包都困難。白天會感到四五次頭暈、發黑朦,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更是折磨著他。“晚上根本吸不上來氣,睡不著,睡著了又多次被憋醒,只能坐起來趴在桌子上睡覺,一晚上才睡不到2小時。”李先生說,晚上休息不好,也直接影響其白天的工作,讓從事服務行業的他非常痛苦。
“太想解脫了,這個病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李先生表示,此前他一直擔心心臟手術太大,本就是熊貓血的他難以承受。今年8月,達到心臟移植指標后,李先生下定決心,要與困擾他十年的疾病來個了斷。“我和家人就是認準了劉金平教授才來的,他說什么我都積極配合。”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劉金平教授對李先生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其左側心臟嚴重擴大,幾乎占滿了左側胸腔,左心功能嚴重受損,但右心功能保存尚好,而且患者體重大,供體匹配難度很大。經過團隊討論研究,為李先生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植入國產心室輔助裝置,即人工心臟,替代其左心完成泵血功能。
可治療方案確定后,李先生“熊貓血”的問題又攔在了團隊面前。血型稀有性意味著在緊急情況下,找到適合這類患者的血液可能會比較困難。對于擁有稀有血型的患者來說,他們在接受輸血治療時需要格外小心。如果在沒有匹配的血型的情況下輸血,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免疫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血庫本就緊張,熊貓血更是稀少,這要求我們在手術過程中,要盡最大可能減少患者出血,做到少輸血甚至0輸血,我們決定采用微創方式植入。”劉金平表示。
最小創傷,團隊精準完成微創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以往的人工心臟植入手術通常需要完全劈開患者的胸骨,將心臟暴露出來,將泵放置在心臟內,再進行血管吻合。手術視野好,操作空間大,操作相對容易,但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恢復期明顯延長。”心肌病、重癥心衰亞專科主任蔡杰教授介紹,微創的手術方式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而且泵體定位也更精準,可以極大減輕患者的痛苦。
“但微創方式下,醫生只能在直徑為5厘米左右的孔徑下完成整個手術操作,手術視野和角度受限,對術前規劃、手術者的術中判斷和操作要求很高,需要手術團隊對心臟移植有精確的把握和豐富的手術經驗。”蔡杰表示,心衰團隊在微創心臟外科方面有著長期積累,目前常規手術基本都是微創完成,所以大家對此次李先生人工心臟的微創植入很有信心。
9月15日,劉金平教授團隊在體外循環、心臟超聲科、麻醉科、手術部、輸血科等多學科的協助下,通過在患者左側第五肋間和右側第二肋間的兩個微創口,在超聲的引導下,40分鐘就精準完成人工心臟泵體定位、固定和血管吻合,并通過術前自體儲血和自體血回輸手術實現了術中零輸血,以最小的創傷成功為李先生植入國產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這枚人工心臟像“馬達”一樣,在李先生體內開始了泵血,李先生的心臟也逐漸活過來。術后12小時,李先生成功脫掉呼吸機,并開始下床活動。
“目前,人工心臟可以作為重癥心衰患者最終治療方案,也可以作為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治療。臨床上,我們還有部分重癥心衰患者在人工心臟植入后,心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最終取出人工心臟而恢復健康狀態,你還這么年輕,有希望的。”術后,心肌病、重癥心衰亞專科主任肖紅艷教授為李先生加油鼓勁。
肖紅艷表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心衰團隊一體化體系,實現了心血管內科外科融合,并涵蓋標準化藥物治療及隨訪、心肌病微創消融、介入式心室輔助、人工心臟植入等治療方案,開展心、肺和多器官移植精準評估,給每一位心衰患者制定個體化精準診療方案,相當一部分患者甚至避免了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植入而獲得康復。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