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劉迅
攝影 新聞記者 王永勝
通訊員 高琛琛 張璟祎 張祖國 郭林
8月19日,中國小兒心胸外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武漢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江澤熙教授如往常一樣,早早趕到武漢兒童醫院。這位剛迎來90歲生日的專家,在坐診前意外收到醫院領導和同事們送來的“生日驚喜”,她笑得一臉幸福:“這對我來說真是個big surprise!”和大家短暫相聚后,她快步趕回門診,換上白大褂,為小患兒們檢查、問診。
“90后”老專家收獲意外驚喜
8月19日7點多,90歲的江澤熙教授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武漢兒童醫院。每周一上午,是江老的專家門診。她總會提早趕到診室,等候小患兒們。
4天前,她剛剛過了自己90歲的生日。一大早,醫院領導、同事們“偷偷”準備了驚喜,并在江老開診前,一齊為她送上生日祝福。除了精心準備的鮮花、蛋糕,還有特別送給江老的一塊“大醫精誠”的牌匾。
“江奶奶,祝您生日快樂,也祝您醫師節快樂!”現場,江老被這份突如其來的祝福暖到,開心地笑得合不攏嘴。“太驚喜了!這對我來說真是一個big surprise!”江老的一句話,逗樂了在場所有人。
在大家的簇擁下,江澤熙教授戴上生日帽,激動地說:“謝謝大家的用心,今天是醫師節,祝大家醫師節快樂!”
從醫68年,如今90歲高齡的江老已經滿頭白發,但她依然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她感慨道:“我90歲了,還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能服務孩子們,這是一種幸福。今天還有關心我的領導、同事們為我過生日,這是雙倍的幸福,十分圓滿。”
江老告訴新聞記者,孩子們的健康,是她最大的牽掛。平常她都住在盤龍城,為了保證每周一上午的門診,她會提前一晚住到醫院附近,方便第二天趕早到門診,“不能讓孩子們等我!”
過完生日她又趕去門診坐診
吹了蠟燭,和大家分享了蛋糕,上午8時,江老來到了“江澤熙專家工作室”。
換上白大褂,輕拍整理后,江老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
“小朋友,你好啊!”見小患兒進診室有些緊張,江老笑瞇瞇地主動打招呼。
患兒媽媽說,2歲的小迪(化名)體檢時被發現有心臟雜音,一家人很擔心,一大早從外地趕來找江老問診。一看到聽診器,小迪嚇得直往媽媽懷里躲。“不怕不怕啊,我們來‘打個電話’。”江老輕聲哄著,小迪乖巧地配合檢查。
記者看到,江老不只是聽診心臟問題,還會“從頭到腳”地為孩子進行細致的“體檢”,江老先看看胸部發育、胸骨形態,再比對腿形,找出小迪可能存在的健康問題。
“你看,孩子的腿并不攏,如果不干預,未來可能發展成‘外八’。”江老建議家長,最好帶小迪去小兒骨科就診,及時干預治療也很重要。
4歲男孩樂樂(化名)是江澤熙的“老患者”。一進診室,媽媽就笑著說,“江奶奶,還記得我們嗎,又來找您問診了。”江老一眼認出樂樂,笑著問道,“今天我能做什么?”
原來,樂樂暑假去外地旅游,但這幾天出現了尿頻,在當地跑了幾次醫院都沒查出問題,只好趕回武漢找江老看看。拿著此前的報告單,江老仔細為樂樂檢查。“這還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尿頻,孩子有尿意,家長別不耐煩。”江老叮囑說,先觀察兩周,有問題隨時再來。
江澤熙的門診,很多都是老患者。“我曾經救治過的孩子,有的已為人父母,甚至還當上了爺爺奶奶。”坐診間隙,江老翻出了一張老照片,是她和患者一家的合影,讓她感動至今。
“他們依然記得我。”江老說,2018年,一位老人抱著襁褓中的孫女來找她問診。看完診后老人告訴她,就在30年前,也是江醫生為她兒子主的刀,治好了先天性心臟病。如今兒子已順利娶妻生子,自己升級為奶奶,后來孫女病了也是找江醫生看。“三代人,加上我,可以算是‘四代同堂’了。”江老笑著說。
江老感慨:“孩子們康復,順利成長,就是我從醫68年以來最‘無價’的回報。”
從醫68年,她守護患兒初心不變
90歲高齡的專家,依然堅持坐門診,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裝的是患兒,這讓年輕醫生們佩服不已。
江澤熙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小兒外科專家,也是武漢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及心胸外科創始人,她幫助數以萬計的患兒恢復健康,遠離病痛折磨。
1956年,江澤熙教授從同濟醫學院畢業,因為喜歡孩子,她來到了武漢兒童醫院工作。由于當時并沒有小兒外科專業,她看到有些孩子難以得到及時救治,被病痛折磨,十分心疼,她下定決心組建小兒外科。1961年,經過不斷地學習進修,歷時兩年多的努力,江澤熙教授帶領團隊創立了中部地區首個小兒外科,一個個孩子得救了。
江澤熙教授回憶,改革開放初期,患了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只能千里迢迢到京滬求醫,不少患兒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夭折。目睹這一現狀,江澤熙痛心又內疚。1980年,年屆半百的江澤熙,開始了第二次艱苦的“創業”,挑戰當時尚屬“高精尖”的小兒心胸外科領域。1986年,醫院開展首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先心病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手術治療。2018年,江澤熙教授獲得中國小兒心胸外科“終身成就獎”。
2007年,73歲的江澤熙教授放下了手握近50年的手術刀,從酷愛的手術臺上退了下來,但江澤熙“退而不休”。她上專家門診,為患兒當“家庭顧問”;她常下病房,指導后輩討論疑難病例;她不斷學習,和年輕醫生探討前沿知識。她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培養更多優秀的兒科醫生,將兒科事業傳承下去,才能讓更多孩子受益。
從內科到外科,從普外科到心胸外科,從“江阿姨”到“江奶奶”,年華流逝歲月更迭,江澤熙教授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醫院70年的發展,可始終不變的是她那一顆為了兒童健康事業奮斗一生的初心。朋友們勸她:“忙了一輩子,該歇歇了。”可江澤熙總是笑著說:“患兒好轉了,我就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