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傳媒·武漢晚報9月21日訊(記者向潔 通訊員鄒永寧)昔日傳統弱校如何實現“凹地崛起”?教育強區如何進一步實打實做好優質教育均衡化,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優質中小學?今天上午,在武漢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工作推進會上,結對“開方子”,一起“打翻身仗”成為全市一線教育人交流的熱點。
“直到2008年9月,全校學生不到400人,學校生源狹窄,教師隊伍薄弱,教研活動散漫,很多教師要求調離。然而,今年秋季,全校學生已達1600多名,教師90名。”交流中,光谷四小校長饒家偉聊起學校這幾年打的“翻身仗”,認為學校要實現優質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根本在教師。近年來,該校倡導教師做有規劃的教師,制定教師專業發展三年規劃目標。倡導教師成長“校本課程人人能開發”、教師專業發展“一主兩翼”的模式(即教好一門國家課程,開發一項面對學生的校本課程和研究一項針對教師發展的成長課程)。去年起,從“教師講壇”、“素養工程”、“教師社團”三個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研修。
江漢區清芬路小學校長楊玲則重點介紹了從“小班化”教學共同體建設嘗到的“甜頭”。去年年初,作為首批小班化教學市級實驗校,清芬路小學與新洲區五所小學(邾城街章程小學、舊街街車站小學、徐古街桃花小學、三店街紅旗小學、辛沖街東城小學)結成小班化教學共同體。兩年來,兩區6所學校圍繞“一個規劃”描繪共同發展愿景,牽頭學校帶動農村學校發展,實現教育資源互補、合理利用,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學校“抱團”奮進,各區教育局也智施妙方。為了緩解“擇校熱”,江岸區積極擴張品牌學校。武漢二初在岱山開設新校區,填補了該地區一直以來沒有優質初中的空白。七一中學、六初、二初到普通初中設實驗班,均衡優質初中資源布局。江岸區教育局要求:對在一個單位工作時間滿6年的,實行年限性交流。硚口區今年出“新招”,將區內5所普通學校,委托給5所名校整體托管,被托管的學校從干部師資、環境資源等方面,接受優質校的統一管理,以此擴大名校資源。
據介紹,武漢市從2016年起進行“學區制”改革,將“弱校”與“強校”綁成一個學區,互派校長、教師跨校兼課,整體考核教學質量。今年武漢將推進義務教育學區制改革納入績效目標管理,各學區將成立學區管理委員會,設置學區長,賦予學區長對學區內設計學校統籌管理的相應權限,促進學區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據統計,目前,武漢參與學區制管理的義務教育學校共738所,其中中心城區422所,實施學區制管理的比例為99.53%;遠城區316所,實施學區制管理的比例為68.25%。
武漢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徐定斌表示,推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不是“削峰填谷”、“殺富濟貧”,而是“造峰隆谷”、“促優扶弱”;也不是一種“模式”、“一刀切”發展,而是鼓勵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類型的教育依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最終實現優勢互補、特色發展、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