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 康旭陽 黃永進 胡勇謀
通訊員 黃麗俊 涂舉學 廖瑜 余利軍
42公里、60座車站,串起沿線30多個村落。每一天,武漢市江夏區的J202路公交都會運送百余名菜農進城賣菜。
作為超大城市,武漢70%以上的國土面積在鄉村,農村常住人口210余萬人。
除了江夏公交,在東西湖區、黃陂區、蔡甸區、新洲區等多個遠城區,還有十多條賣菜公交。這些線路不僅為菜農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服務,它更是一條條“民生專線”,一頭緊系村民“錢袋子”,一頭連著市民“菜籃子”,打通公交服務城鄉乘客的“最后一公里”,促進城鄉市場有效對接。
7月底至9月初,極目新聞多路記者分頭行動,星夜出發,實地采訪了這些迎著朝陽向城市進發的賣菜公交,直擊熱氣騰騰的賣菜之旅。
3輛專車提前發,半小時直達城區
215路公交車擺滿了菜籃子 (極目新聞記者 康旭陽攝)
9月8日凌晨,夜色沉沉,青山區21號公路上不時有重載大貨車疾駛而過。
5時10分,武漢公交215路3輛專車已發動,準時從青化路群力村依次發車,間隔2分鐘。和其他線路首班車通常只發1輛車不同,215路專車在4分鐘內發出3輛車。
“為啥是3輛車提前發,這么早人很多嗎?”
看出記者的疑問,隨行的車隊隊長余文一揮手說:“先上車,車上慢慢說。”
5時19分,車輛到達白玉路鄒彭灣公交站。站臺旁,十多名菜農已在等候。
待公交車平穩停靠后,菜農們或挑著扁擔,或提著簍子,或拎著袋子,依次上車,將菜籃子擺放好坐定后,司機徐前旺點火起步,載著菜農們進城趕早集。
這是武漢公交集團專門為青山菜農開辟的“賣菜公交”。
每天5時10分至5時14分,215路3輛公交車依次從公交停保場出發,分別到達白玉路鄒彭灣站、白玉路喻家大灣站、21號公路金家嘴站,載上集中在此等候的菜農以及他們凌晨剛從地里采摘來的新鮮蔬菜后,一站直達和平大道紅鋼城站。這個站點可便捷換乘去往武漢三鎮的公交,地鐵5號線紅鋼城站也在公交站邊上。
左手提著蛇皮袋、右胳膊挑著菜簍子,從白玉路鄒彭灣站上車的李阿姨,今年57歲,是當日搭乘215路的眾多菜農中較年輕的一位。“這里面是我自己種的馬齒莧,那邊簍子里還有絲瓜、苦瓜。”她打開袋子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家里種了一畝多蔬菜,一家人吃不完,菜長得好時就摘了進城去賣,一周賣兩三次,每次能掙百余元,“絲瓜、苦瓜就快過季了,馬上開始挖地種白菜,下半年主要賣白菜、菠菜、茼蒿。”
李阿姨說,村民們都知道215路每天早上有3趟“賣菜公交”,她也是聽說有專車后才決定進城賣菜的。一傳十、十傳百,坐專車進城賣菜的村民越來越多。
年過七旬、家住同興村的周爹爹,則挑著自家種的莧菜、蓮蓬、藕帶去武昌三角路賣,同行的還有兩位同村的菜農鄰居。周爹爹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進城賣菜十幾年了,往年是一年四季都賣,現在年紀大了只賣夏天一季,賣得好的時候一天能收入兩三百元,一季能掙近2萬元。
“十幾年來一直都是坐公交,這些年越來越快。”周爹爹說,每天最早的一班215路是賣菜專車,不僅發車時間早,而且中途不停靠,方便得很。
5時45分,首趟215路公交車到達和平大道紅鋼城站,菜農們拎起菜簍子、挑起扁擔準備下車。司機徐前旺將車靠站臺停好后,來到車門口給菜農們搭把手。
“徐師傅是個好同志咧!一大早開車子把我們順順利利帶到城里,下車還給我們幫忙。”一位菜農婆婆下車后連聲贊嘆。
另外兩趟從喻家大灣和金家嘴出發的215路公交車,也陸續到達和平大道紅鋼城站。菜農們剛下車,514路便到達站點,去往徐家棚的菜農們又趕忙挑起擔子換乘。
從金家嘴站上車的劉婆婆,要去漢口二七路趕早集,在紅鋼城下車后,她坐在公交站臺的椅子上等待555路的到來。
她面前的籃子里,裝著新鮮的豆角、茄子、莧菜,上面的露水還未完全蒸發。
劉婆婆說,她賣了20年菜,幾乎每天都坐公交車進城,凌晨2時起來摘菜,5時多搭上公交車,6時10分就能到漢口二七路。“早些年也是坐公交車進城,但是時間上晚一些。賣菜就是為了趕早集,去晚了就沒生意了,215路這趟專車開通后方便多了。”劉婆婆說。
為何要開通“賣菜專車”?
武漢公交集團第六營運公司12車隊隊長余文介紹,215路公交車首班車正常發車時間是早上5時30分。沒有開通“賣菜專車”前,上班的年輕人、上學的學生和挑著扁擔的菜農們,都來趕早班車進城,菜籃子占著車廂過道容易引發矛盾。
“2013年1月,我們開通首趟215路‘賣菜專車’,點對點接送菜農。運營中發現,來乘坐專車的菜農越來越多,于是我們又在2016年2月增加2輛專車。”余文介紹,現在,3輛215路“賣菜專車”每天早上定時發車,分別在鄒彭灣、喻家大灣、金家嘴接上菜農,中間不停靠,一站直達和平大道紅鋼城站。菜農們不僅能更早進城,人有位置坐,菜也有足夠空間擺放。
關閉車內燈光,他讓菜農們能短暫休息
H85路公交車起點站,菜農排隊準備上車(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9月4日凌晨2時許,記者驅車來到武漢市東西湖區新溝鎮王家渦子村。
菜農王漢生和李煥梅已戴上頭燈,一頭扎進地里,開始埋頭采摘。
“現在苕尖正新鮮,每天要摘幾十公斤。”李煥梅手上動作十分熟練,小剪子咔嚓幾下,然后用橡皮筋一捆,苕尖打包好后仿佛一束手捧花。
茄子、絲瓜、豆角……2個多小時不停歇地采摘下來,老兩口衣裳幾乎濕透。眼看著時間到了4時30分,他們將裝滿蔬菜的大筐搬上三輪車,向H85路起點站荷新路新溝閘站駛去。
此時夜色依然濃重,站臺上,一筐筐、一袋袋各色蔬菜已經站好隊列。
78歲的張大爺家住漢北河彼岸的漢川市,得知相鄰的武漢市東西湖區新溝鎮開通了方便賣菜的專線公交,他每天深夜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到這里,就為了將自家吃不完的蔬菜賣出去。
“以前不方便進城賣菜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把菜賣給中間商,但價格起碼要低一半,有時候量太少了菜販還不收,我們吃不完的就只有爛在地里,很可惜。”張大爺說。
H85路開通后,每天5時30分發車,但一起乘車的還有學生和上班族,他們的菜筐菜籃易影響到其他乘客乘車。張大爺說,自己也感到有些過意不去。而且,經過一站站停靠,到達東西湖中心城區已經7時多,這對于賣菜來說已經不算早了,錯過了第一波銷售高峰,帶去的蔬菜有時要到下午才賣得完。
H85路司機宋程得知菜農們的難處后,就想著能不能專門給菜農們開一趟專車,提前將他們送到城里賣菜?這樣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公司肯定的答復。
7月20日,H85路惠農專線正式開通,開班時間提前到5時,停靠站點減少到3個,行駛時間縮短近半。
記者全程坐在這趟惠民專線車上,單邊運行1小時左右,司機宋程駕駛車輛以時速45公里左右勻速行駛,并體貼地關閉車廂內燈光,就為了讓菜農們能短暫休息一下。
6時許,車輛到達東吳大道三秀路站,不遠處就是蔬菜便民集散地。李煥梅在老位置熟練地支起攤位,一把把鮮嫩的蔬菜很快吸引市民上前。1個小時后,她帶去的近30公斤蔬菜已銷售大半。
“多虧了這趟專車,不然我們也沒辦法這么方便地把菜賣出好價錢。”李煥梅粗略一算,平均每天能賣兩三百元,一年可以收入四五萬元。
司機宋程也正在和車隊商量,在即將到來的蔬菜銷售旺季,怎樣將車子開得更符合菜農期待,為他們增收。
最早出發的26路,4時30分發出首班車
26路公交車上,菜農們笑逐顏開(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9月9日凌晨4時20分,武漢市蔡甸區成功大道的公交停車場一片寂靜,只有一輛26路公交車亮著燈,司機正在進行發車前的各項準備。
“我們恐怕是武漢市開班最早的公交線路了。”武漢公交集團第三營運公司26路副隊長徐智勇說。
與此同時,66歲的菜農張林華和丈夫,已經駕駛著電動三輪車,將30多公斤各色蔬果運送到這里,準備搭乘頭班車進城賣菜。兩只碩大的紅色塑料筐內,香瓜、茄子、毛豆裝得滿滿當當。
“前幾年我們在外打工,4年前回家種地賣菜。”張林華性格開朗,聲音洪亮,“感謝好政策,老年人都辦理了優待證,坐公交車不要錢,相當于每天多賣了幾把菜。”
69歲的田少全帶了一麻袋芋頭進城銷售,超過了40公斤。自從60歲從一家攪拌工廠退休后,作為農民的兒子,他也回歸田園生活。“孩子們都很孝順,經常給我錢,但我就是閑不住,趁身體還好,家里幾畝地荒著也可惜,就種點菜進城賣。”田少全說。
在26路從起點站開出的短短幾站路上,幾乎每站都有菜農帶著大包小包的新鮮果蔬上車。車廂里,很快就被麻袋和菜筐占滿,司機孫利剛提醒他們將貨物碼放整齊,給乘客通過留出通道。
車輛一路向東,迎著朝霞行駛,天色也漸漸亮堂起來。5時56分,車輛抵達漢陽大道好美家站,第一波菜農集中下車,“我們去王家灣賣菜!”10分鐘后,車輛到達漢陽大道麒麟路站,車廂內的菜農幾乎全部下完。
跟著菜農們的小拖車,記者來到麒麟路上的一個農貿市場。張林華和丈夫各自擺開一個攤位,吆喝著叫賣,很快吸引市民上來挑選。
武漢公交集團第三營運公司26路副隊長徐智勇說,此前,他們開行的26路公交車正常開班時間是6時。為服務菜農進城賣菜,他們提前到5時30分開通一趟“賣菜專車”。后來,隨著菜農和其他通勤乘客越來越多,這趟專車總是爆滿。不久后,又在5時45分加開了一趟車,進城的車廂從此不再擁擠。
此后,26路與266路合并,并將終點站從鐵鋪延伸到張灣。為讓沿線菜農保持上車時間不變,線路將開班時間又提前半小時。由于線路延長,菜農們乘公交的時間也越來越早,26路不得不再次優化調整,將首班車提前到4時30分,這也讓26路成為全武漢開班時間最早的“賣菜公交”之一。
十多條“賣菜公交”,清晨沸騰城市煙火氣
在新洲區,公交232路將正式開班前的“放空車”變身“賣菜專線”,專門運送趕早的菜農們。
9月6日凌晨4時30分,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漢陽邏客運站,陸續有菜農騎著電動三輪車趕來,他們要搭乘最早一班232路公交車,將新鮮蔬菜運到城區菜市場售賣。
以前,搭乘這趟車的菜農時常因為菜籃占道而遭其他乘客投訴。“菜農也是乘客,我們都要服務好。”線管員朱棟說,每天凌晨4時20分,232路會先從陽邏放空一班車開往新榮,作為線路另一端6時開班的始發車。于是,線路想到一個辦法——旺季時,4時20分的“放空班次”先帶一批菜農進城。就這樣,“放空車”實現了一車兩用,菜農們也把車廂讓給了其他乘客。
在黃陂區,由黃陂釣臺道新客運中心開往金銀潭公交樞紐站的295路公交,自2012年開線以來,12年如一日,在每天凌晨將沿線的菜農送往盤龍城的農貿市場。
9月5日凌晨4時,記者驅車出發前往黃陂釣臺道客運中心公交樞紐站,實地感受了這趟特殊的“賣菜公交”。
從西寺大道到川龍大道間,每站都會上來一兩個挑著擔子或拎著大袋新鮮蔬菜的菜農。在西寺大道辛店站上車的羅師傅,一上車就點贊295路:“頭3班車,基本上都是5分鐘一班,方便得很。”
“都是經常坐車的,早就熟絡了,誰在哪站上,誰在哪里下,我都清楚。”開了十余年295路的司機汪煥說,由于乘坐頭班車進城賣菜的多是六旬以上的老人,天氣好時,最多時一天車上能有20多位菜農。
在武漢,這樣服務菜農進城、助力鄉村振興的“賣菜公交”線路還有很多:從江夏出發的J202路、910路、928路、906路等;從東西湖區出發的H85路等;從蔡甸出發的26路;從新洲出發的232路;從黃陂出發的265路、295路等;從青山出發的215路等。這十余條“賣菜公交”戴月出行,與朝陽賽跑,只為將菜農盡快送達熱氣騰騰的江城早市,守護民生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