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巨大的消費市場也催生了規模龐大的外賣騎手群體,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奔忙于樓宇之間,為便捷美好的城市生活添磚加瓦。然而,在“無所不能”的標簽之下,受小區安全保障、有序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小區推行的外賣騎手禁入規則,讓從小區門口到顧客家中的“最后一百米”成為了最難走的路。要安全還是要便利,要秩序還是要活力,一件小事成了兩難。
細究外賣業的行業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方便人們“偷懶”。究其本質而言,專業分工細化對社會勞動時長的節省正是外賣業一路高歌猛進的深層原因。新業態的快速發展也讓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涌現,深刻重塑了社會經濟交往活動和人民群眾生活習慣,為政府兜牢民生底線、培育經濟增長點、釋放社會創造力提供了更多可能。而要挖掘業態之“新”中蘊藏的機遇,就必須解答好“新”帶來的挑戰。騎手送餐“最后一百米”中觸及的管理痛點,關乎物業、平臺、消費者等多方利益,不應簡單歸因于配送鏈末端工作人員的“不懂變通”。在此背景下,“騎手友好社區”應運而生。
截至今年8月,全國共有20多座城市的屬地黨委和政府促成物業公司、社區與相關企業達成合作,推動超過200個騎手友好社區落地落細。“進門難”問題催生的社會治理考題,本質是對政府提升“繡花”治理水平的一次檢測,需要付諸多元化的治理結構和精細化的末端治理方式。既不能拋開群眾路線、楓橋經驗、基層民主等制度優勢和光榮傳統,還要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和管理手段物盡其用,惟其如此,方可讓新生事物更加妥帖地融入社會圖景。
深化騎手友好社區建設,還有很多工作仍待完成。外賣騎手作為新業態從業人員,具備規模體量大、分布廣、流動性強的突出特征。他們是城市生活的“邊緣者”,工作在“云端”、在路上,收入在線上,職業榮譽感、社會融入感、城市歸屬感普遍偏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的有效路徑。在新制度體系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正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健康發展提供思想引領、組織引領與資源保障。
一方面,要構建“服務圈”提升獲得感。探索構建組織部門牽頭號召、行業黨委引領推進、屬地黨委組織動員、群團組織協調支持、企業黨委對接響應、流動黨員黨支部示范帶動的六方聯動黨建引領組織矩陣,將騎手群體中的“隱形黨員”“口袋黨員”及時納入黨組織管理;要堅持廣覆蓋和就近就便原則,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以戶外工作者驛站等社會化資源為補充,為其提供休息、飲食、充電的便捷場所。
另一方面,要構建城市“治理圈”提升歸屬感。要強化責任意識、引導規范行為、推動科技賦能,將外賣騎手納入社區治理體系,探索開發小程序集成社區報到、文明隨手拍、安全隱患直報、積分兌換等功能,鼓勵騎手發揮自身“流動哨”“移動探頭”的職業優勢,爭當社區“流動網格員”,實現管理對象與治理主體、行業發展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民生為大,落腳點仍在一個“實”字,只有看得見人,看得見需求,才能通過精細治理破解一個個看似兩難的問題。外賣騎手上門的“小難題”呼喚的是多方協同的“大治理”,騎手友好社區的推廣也彰顯了各地政府社會治理的思維與水準。只有合力打通服務鏈條的“最后一厘米”,才能真正暢通外賣配送的“最后一百米”,才能切實走好提升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的“最后一公里”。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潘心月(武漢市江漢區民意街道)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