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姜勝來)9月11日,記者從2024年“創響荊楚·打造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媒體交流會議上獲悉,今年1-7月,武鄂黃黃咸五市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381.07億元、同比增長9.85%、占全省總量的58.72%,技術合同成交額2062.10億元、同比增長53.72%、占全省總量的65.05%。
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省科技廳大力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協同創新,加快建設襄陽、宜昌區域創新中心,引導推動高新區“提檔升級”,為科技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取得新進展。武鄂黃黃咸五市三年共部署建設重點項目321個,總投資超2600億元,其中172個已建成,2024年又謀劃了100個重點項目,其中97個已開工建設,“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東湖科學城創新極核,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創新發展聯動軸,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產業帶,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咸寧特色功能組團)科技產業空間布局初具雛形。加速飛地園區合作共建,離岸孵化企業累計達307家。推動東湖高新區與鄂黃黃咸共建科技園區,“創新策源在科學城-孵化轉化在大走廊-價值溢出在都市圈”的協同創新發展新格局加速構建。今年1-7月,武鄂黃黃咸五市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381.07億元、同比增長9.85%、占全省總量的58.72%,技術合同成交額2062.10億元、同比增長53.72%、占全省總量的65.05%。
襄陽、宜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經過近三年的建設,襄陽、宜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對產業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引領作用初步顯現,“兩翼驅動”格局初步形成。從2021年到2023年,兩個區域創新中心新建湖北實驗室2家、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1家、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企校聯合創新中心12家,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3家,新增認定(備案)省級孵化器14家、省級眾創空間14家、省級大學科技園2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731家增加到3107家,增幅79.5%;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從2368家增加到5410家,增幅128.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81.8億元增長到2400.2億元,增幅15.3%;技術合同成交額從391.1億元增長到931.2億元,增幅138.1%。
高新區“提檔升級”獲得新成效。2024年1-7月,全省高新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99萬億元,同比增長5.02%;進出口總額合計1617.60億元,同比增長6.34%,占全省的43.70%;固定資產投資合計6409.05億元,同比增長9.70%;新注冊企業數合計57824家,同比增長9.53%。東湖高新區,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3.49億元,同比增長10.2%、較去年同期提高7.0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6%。同時,優勢產業支撐力增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32.9%,醫藥制造業增長8.3%,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9.2%,經濟發展實現“高開穩走”。
省科技廳區域創新處一級調研員劉春生介紹,下一步,省科技廳將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全面提升全域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串聯“武鄂黃黃咸”重點園區和重要創新平臺,引領帶動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加快形成創新資源共享、創新平臺共建、創新主體共育、創新活動共辦、研發項目共謀的創新發展新格局。加快襄陽、宜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輻射帶動襄陽、宜荊荊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驅動湖北“兩翼”騰飛,推動襄陽都市圈建成漢江流域核心增長極、宜荊荊都市圈打造綠色創新發展示范區。同時,強化高新區“高”“新”屬性。以高新區綜合評價為抓手,推動高新區加大對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創新基地平臺的建設布局力度,支持高新區龍頭企業進一步培育壯大,引導高新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規劃發展創新型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形成“一園一特色”的產業集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