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股“萬物皆可入中藥”的風潮在餐飲行業大火,年輕人的“朋克養生”又出了新花樣——除了傳統的烏梅湯等茶飲,還出現了中藥冰淇淋、中藥面包、中藥咖啡等多元產品。“中藥餐飲”作為一種新穎而獨特的飲食方式,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消費新風尚。
中醫素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中藥餐飲作為一種新興的餐飲形式,是傳統中醫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一種新嘗試。中藥餐飲的火爆出圈,是時代發展與民眾健康需求相結合的必然產物。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中藥餐飲的興起展示了中醫藥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應用和傳承發展,有助于傳播和弘揚中國的傳統醫藥文化,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接觸到中醫的理念和實踐,也為傳統醫藥文化的推廣開辟了新的路徑。同時,這種文化認同感還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從市場需求來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飲食,而中藥餐飲的出現,順應了這一趨勢,滿足了消費者的養生保健需求,使他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能關注自身健康。從經濟效益來看,對于餐飲業而言,中藥餐飲的出現是一種理念和形式的全面創新,通過將中藥材融入日常餐飲,既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賦予了其獨特的藥理價值,實現了美味與健康的雙贏,能夠吸引更多顧客,增加市場活力。同時,這種跨界融合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方向。
然而,在中藥餐飲火爆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中藥的專業性很強,每種藥材偏性不同,適合的配方不同,適宜的人群也不同,沒有醫生的醫囑,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人很難區分哪些中藥食品適合自身。且有些中藥餐飲缺少安全評估和科學認定的環節,想怎么加料就怎么加,而商家過分夸大其產品的養生功效,但對其中的中藥含量絕口不提。同時,中藥餐飲的價格界定不明確,許多商家打著中藥養生的旗號高價收費。
中藥餐飲不僅事關舌尖安全,更事關身體健康。中藥餐飲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多方發力,久久為功。首先,相關部門應主動作為,加強監管,對中藥餐飲發展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問題及時進行監管和規范,確保中藥跨界食品的衛生、質量和安全。其次,身為產業的經營者,商家應誠信經營,創新發展,準確清晰地定位產品,防止擴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尤其是不能過度宣傳其醫療方面的效果。最后,作為消費者應理性看待中藥餐飲,明白養生在于平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一邊暴飲暴食、晝伏夜出,一邊又想靠中藥餐飲來養生,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改善健康狀況是一場持久戰,離不開長期踐行的養生觀念與良好的生活習慣。“食補”雖好,但要先明確自己的體質并據此進行科學養生,才更符合中醫的中和之道。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劉詩語(武漢市江漢區民權街道)
責編:廖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