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馬文俊 通訊員 武經宣
9月4日從武漢市民企“早餐匯”量子科技專場上獲悉,武漢市目前量子科技產業現已培育28家企業,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8家,催生一批行業領先成果。
當天活動中,來自中科酷源、長江量子、武漢量子院、武漢基金、武漢高科集團等量子科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與投資平臺的10位代表,與武漢經信部門面對面就座,就項目攻關、人才引培、產業生態等多個議題進行交流。
當前,第二次量子革命來勢如潮,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方興未艾,突破性、顛覆性成果頻出。市場機構預計,2023年至2028年,全球量子產業規模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44.8%,到2035年產業總規模有望升至8117億美元。
目前,我國已對三大領域主要技術路徑實現全部覆蓋,其中北京、上海、合肥三地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領域具備相當優勢,而武漢在量子測量上處于領先位置。
依托雄厚的科教、人才優勢,中科牛津波譜在漢研發的高場核磁波譜儀,打破國外壟斷,并于近期建成了首條整機生產線;中國科學院精測院推出的星載銣原子鐘,列裝北斗導航系統等多個國家重要平臺;中科酷原高精度原子重力儀獲得國際計量局認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探索金剛石NV色心(量子精密磁測量核心器件)相關核心工藝,持續提升相關技術國產化水平。
在武漢,量子科技與“獨樹一幟”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在技術上“一脈相承”,未來可在光芯片、傳感器芯片、光通信和軟件等領域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為相關科技成果找到廣泛應用場景。
然而,未來產業的不確定性,也使得當下武漢量子科技企業普遍面臨著成果轉化不多,企業成長不快和股權融資不活躍等難關。
如何有效破題,引導產業穿越周期?活動中,代表們各抒己見。
“今年,公司研制的國內首臺‘100+’比特原子量子計算原型機正式發布,受到業界廣泛關注。”中科酷原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彪表示,希望政府能為量子產業等未來產業探索建立新的人才、成果認定制度,加速技術走出實驗室,進而豐富產業生態。
“以自研的量子加密芯片為核心,我們的多款產品正從源頭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長江量子(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柳鵬建議,開放場景的打造十分重要,武漢可以多在下游為量子科技尋找應用場景,將更多相關企業引向“盈利——發展——研發”的正向循環。
“6月,我國唯一的量子專項基金——武漢光谷芯光量子科技投資基金正式發布。”武漢高科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夏天說,該基金未來計劃與新近成立的武漢基金、江城基金一道同向發力、密切協作,當好“天使投資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推武漢未來產業打造良好發展生態。
據悉,武漢眼下已出臺《武漢市加快發展量子科技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關于支持量子科技產業發展若干措施》《武漢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多項政策與一攬子舉措,武漢量子科技產業園加快建設,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臺發展步穩蹄疾。
“接下來,重點聚焦量子測量領域,我們還將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持續優化行業支持政策,進一步強化基金支持。”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將深化與產業基金合作,并會同相關區建立擬投項目庫和企業項目庫,力促項目轉化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