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許文秀、唐天琪 通訊員邱爽、馬俊凱、孫敬龍)“我們要將殷殷囑托轉化為對標看齊的政治自覺、轉化為守水護水的行動自覺,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丹江口庫區的生態環境,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湖北醫藥學院黨委書記鄭丹鳳如是說。
湖北醫藥學院地處湖北十堰,“做好‘守井人’、當好‘排頭兵’”義不容辭。
湖北醫藥學院綠色園林式校園。學校供圖
湖北醫藥學院師生積極參與庫區植樹護綠行動。學校供圖
守水護水 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家園
“南水北調,堰水情長。”在這片承載著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命脈的核心水源地上,守水護水不僅是一項莊嚴的使命,更是世代相傳的信仰與責任的重托。
十年來,湖北醫藥學院作為水源地高校,培育出“堰水長流”“水潤綠途”“追江溯源”志愿服務隊,赴丹江口開展“飲水思源,守水護水”思政實踐活動,在丹江口庫區沿岸及上游河道開展“庫區面源污染防控在行動”“踐行兩山理論、守護美好環境”“守護源頭綠水、共建美麗世界”等主題宣傳及實踐活動,年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0余場。
2016年7月,湖北醫藥學院青年博士張垚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從事環境方向教學、科研工作,帶領青年學生志愿者開展守水護水公益活動,積極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及社區小志愿者開展巡河凈灘活動,通過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一個社區,倡導持續公益、隨手公益。目前,該工作室有常駐志愿者500余名,已有12名成員獲聘“湖北省青年環境友好使者”。
將學術論文寫在庫區水安全保護的路上
環境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學校注重發揮專業優勢,助力十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居民環境素養持續提升,共同守護好水生態安全。
學校組織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等領域的博士、教授圍繞丹江口水庫的營養狀況及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新污染物現狀及毒理、環境與人群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開展了大量野外及實驗室工作。目前,研究團隊已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廳局級以上項目7項。
聚焦十堰市建設國家戰略水源與安全保障區,學校統籌謀劃建設南水北調水源區環境與健康、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規劃應對極端情況下水資源的污染防治問題;組織專題調研,就小流域綜合治理、深化水利體制改革、設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丹江口水庫保護區積極建言獻策,提升水利管理與服務能力,夯實水安全制度保障,為打造國家水安全保障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好水 是金子就要讓它閃閃發光
協同做好“水文章”,持續加強水資源利用科研與研發,積極開發水產品,提升“中國好水”品牌價值......
學校聯合企業成立湖北省環境與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南水北調水源區(含神農架)生物資源樣本庫建設、庫區環境與健康研究、中草藥現代化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大健康與功能性產品研究與開發等方向,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此外,學校還組織水源區動植物資源收集、整理與保護,生物遺傳資源性狀數據的補充完善,瀕危、珍稀動植物資源遺傳資源標準化整理與數字化,為水源地動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及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學校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聯合、吸引、聚集一批研發機構、科研項目和領軍人才,進一步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高端人才科技創新優勢,加強水質監測、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節能節水、水能開發、生物安全、生物多樣性等關鍵技術和理論研究,結合庫區和核心水源區生態保護的實際需求,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方法,并積極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引領支撐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切實維護鄂西北地區生物多樣性和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不忘庫區群眾的犧牲和奉獻
在十堰市“一主四優多支撐”產業格局中,湖北醫藥學院主動謀篇布局,擔當作為,引領和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和醫療衛生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為庫區人民增收致富、健康幸福保駕護航。
學校主導制訂《中藥材連翹生產技術規程》湖北省地方標準和4個市級中藥材地方標準、主持編制《十堰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22-2030)》,成立武當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開展中藥材品質、安全、污染物、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指標,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此外,學校解決了虎杖的種植和活性成分白藜蘆醇提取工藝優化難題,合作企業在項目的支持下節約研發、生產等各類成本近20%,銷售額累計達1.7177億元,最大利潤增幅達173.91%,輻射帶動了房縣53個村、6000余農戶從事虎杖種植,提高區域性中藥材種植、開發的技術競爭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湖北醫藥學院真心實意做好丹江口六里坪鎮蒿口村和竹溪縣河鎮縣河村對口幫扶,組織博士團隊開展武當道墨養生研究,助力康養產業發展;充分考慮蒿口資源稟賦,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下為蒿口村編制了村莊規劃,并且每年投入30萬元重點支持農旅項目。如今,蒿口村“小螞蟻農莊”成為十堰市近郊游熱點。2023年蒿口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2024年入選省級支持共同締造美麗移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