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小萍 汪璐 通訊員 李偉 陳柱
東風納米01新能源汽車特寫圖、嫦娥六號月面國旗細節圖、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全景圖……
8月14日,襄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軍帶著三張圖走進湖北日報5G演播室,分享追新逐綠加“數”跑的故事。
1992年,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襄陽高新區應運而生。32年櫛風沐雨、接續奮斗,襄陽高新區茁壯成長——
以襄陽市1%的土地,貢獻了全市5%的GDP和50%的規上工業總產值,培育了全市25%的規上工業企業和近一半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近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是襄陽市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火車頭”。
“向新而行,‘鏈’動未來是我們的不懈追求。”王軍表示,襄陽高新區立足國家所需、聚焦湖北所向、緊扣襄陽所盼、圍繞自身所求,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持續在全國國家級高新區中爭先進位。
8月14日,襄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軍(右)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石頭變成絲
崛起科創新高地
“把石頭變成布料,第一步是熔絨拉絲,從玄武巖中‘抽’絲難度很大,一根細絲僅5.5微米,是世界上最細的玄武巖單根絲。”
9月1日晚,襄陽造“石頭版”五星紅旗亮相央視《開學第一課》。這是世界首面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的國旗,用玄武巖纖維“織”就,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講述了背后的故事。
從石頭中“抽”出全球最細玄武巖纖維并實現量產的企業名叫匯爾杰,成長壯大于襄陽高新區。像匯爾杰這樣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襄陽高新區有20家。
“普通玄武巖纖維每噸1.5萬元,而5.5微米玄武巖纖維新產品,每噸售價達六七萬元。”王軍感慨,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后天的產業,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
2023年10月10日,襄陽匯爾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在生產線上將玄武巖纖維紡織成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當前,襄陽高新區以襄陽科技城、創業服務中心、漢江創新創業產業園為支點建設襄陽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集聚市級以上科研平臺229家,建有各類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與高校院所共建科研機構,引進和培育院士15人,各類人才總量達到7萬余人。
如何讓各類創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集聚?
“‘襄’向而行,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王軍介紹,襄陽高新區在全省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打造一支懂經濟、懂產業、懂市場、懂科技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全面服務保障高新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大膽創、大步闖。
目前,襄陽高新區已成為科創企業成長高地,綜合實力在全國178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排名第34位,在全省12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排名第2。
東風納米01量產
聰明車駛上智慧路
因車而立、因車而興、因車而榮,汽車是襄陽高新區第一支柱產業,也是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長極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關鍵支撐。
借“東風出山”、“三線”軍工企業轉遷機遇,襄陽高新區從建區之初,就邁入汽車和裝備制造產業領域。截至目前,基本形成以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攻方向的“1+2+N”現代化產業體系。
8月6日,東風納米襄陽工廠總裝車間內,一輛輛嶄新的東風納米01在現代化流水線上組裝成型。東風納米01銷量已連續4個月實現環比正增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王軍介紹,東風股份、東風納米、康明斯等五大主機廠,吸引集聚了400多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形成了35平方公里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專業化特色園區,2023年產值達1168.3億元,同比增長6.9%。
搶抓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轉型機遇,襄陽高新區加速奔跑。
今年初,東風納米01量產,襄陽實現了新能源乘用車整車制造“零的突破”。今年以來,高新區汽車產業連續5個月累計產值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量3.3萬輛,同比增長218.8%。
“聰明的車”馳騁,“智慧的路”通達。
王軍介紹,襄陽高新區堅定不移發展“汽車+”產業,按照“車路云一體化”布局,已完成對33.4公里智能網聯汽車公開測試道路的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全國領先的支持車聯網深度應用的開發測試和驗證平臺。圍繞襄陽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目標,以研發制造、場景測試、商業化應用為重點,深入探索可盈利、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整車“秒級”過卡
“襄陽造”加速出海
走進襄陽綜保區,1.89平方公里的圍網內,停滿了待出境車輛。襄陽海關創新卡口智能采集方式,車輛在入口處掃碼,卡口自動抬桿,實現出口整車“秒級”過卡。
作為襄陽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陣地,襄陽高新區今年上半年進出口額預計完成49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新能源整車以及低壓鋰電池、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占比達49%。
2022年1月26日,襄陽高新區汽車工業園東風日產襄陽工廠生產線上,一輛輛汽車正在有條不紊地組裝下線。(視界網 王虎 攝)
“這一成績體現了國家級高新區、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襄陽綜保區、跨境電子商務綜試區‘四區’疊加優勢。”王軍介紹,襄陽自貿片區制度創新綜合指數連續5年在內陸地級市片區中位列第一,9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2023年襄陽自貿片區、綜保區進出口增速均顯著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如何進一步擴大優勢,讓襄陽加速鏈接世界?
王軍表示,要圍繞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改革,不斷拓展“綜保區+產業”功能,創新“汽車產業帶+跨境電商平臺+外貿綜合服務”出海模式,把高新區汽車產業的龐大體量變為外貿發展的最大增量;繼續支持、引導、服務有實力的企業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實現從海外貿易到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化布局的跨越。
開發區名片
襄陽高新區是襄陽經濟發展主戰場、科技進步主引擎、改革創新主陣地、對外開放主窗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城兩區三園”的空間布局。
“一城”: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的襄陽科技城;“兩區”:22平方公里的湖北自貿試驗區襄陽片區、位于自貿片區內2平方公里的襄陽綜合保稅區;“三園”:高新工業園、汽車工業園和深圳工業園。
綜合實力雄厚,對外開放活躍,形成以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攻方向的“1+2+N”現代化產業體系。擁有上市公司9家、“四上”企業1119家、高新技術企業728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15家。
詳見9月3日湖北日報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