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自青藏高原奔騰而下,越過千山萬水,給兩岸人民帶來無限生機,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今,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潮中,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9月2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將于9月14日至11月4日在湖北舉辦。奮力繪就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畫卷,不僅僅是對古老長江文明的傳承,更是對現代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生態美景,是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石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僅僅一句口號,更要落到實地,這需要通過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最積極的政策來外部施力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倡導多元參與低碳城市、綠色生活等,以內部呵護培育生態文化。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綠色產業遍地開花”發展壯景,是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之舉。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涌現出了一批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比如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安徽省當涂縣建設“捕轉養”基地等,將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生產力,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一方面加快加強沿江產業園區和口岸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和支持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和升級;另一方面,發展壯大資源經濟,發揮綠色資源優勢,做優做強做大綠色特色農業、綠色能源、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綠色環保等產業。進一步挖掘生態優勢背后的新質生產力,又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生態產業發展,逐步釋放綠色轉型新優勢新動能。
打造農文旅融合體,實現“村美人富文化興”人文樂景,是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之舉。是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獨特魅力。長江流域承載著深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豐富的生態景觀與濃郁的民俗風情,為打造打造農文旅融合體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積極探索依托現有的田園風光、村落建筑、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優勢,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進一步推動農業、文化、旅游業的協同發展,讓人民群眾無需遠行,在家門口端上“旅游飯碗”,既能品嘗到來自大自然的“生態佳肴”,又能享受到豐富的“文化盛宴”。這樣不僅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更能成為百姓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堅實“靠山”。
萬里長江東到海,兩岸風光無限好。碧水悠悠映繁華,人民富裕共發展。奮力繪就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畫卷,不僅僅是順應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更是對子孫后代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高度負責。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強男(武漢新洲)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