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旭
8月20日至26日,黃岡師范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組織了4支調研隊,先后奔赴黃岡全域內的10個縣(市、區)開展黃岡“山坡”文化縣域分布與在地傳承社會調查活動,助力黃岡市發展全域大文旅。
何謂黃岡“山坡”文化
黃岡“山坡”文化是黃岡師范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對于黃岡市所擁有的大別山文化和所特有的黃州東坡文化的概括化與形象化簡稱,這里的“山”指大別山,“坡”指蘇東坡。具體來說,黃岡“山坡”文化是黃岡大別山紅色文化(紅色基因)、綠色文化(生態文明)、古色文化(傳統文化)、名人文化(歷史名人)以及東坡文化(黃州東坡)的集大成,是黃岡享譽中外的文化名片。
據悉,黃岡師范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是中共黃岡市委宣傳部與黃岡師范學院部校共建的傳媒學院,本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市委宣傳部的精心指導和各縣宣傳部的大力支持。調研隊每到一縣,縣委宣傳部都分別組織了有縣志辦、文旅局、鄉村振興局、退役軍人事務局、教育局、博物館、檔案館、文聯、作協等單位負責人以及部分鄉鎮宣傳干事參加的座談交流會。
大美黃岡與“一縣一品”
調研發現,黃岡市從2023年6月30日開始,全市集中提煉黃岡文化核心內涵,精準定位黃岡文旅形象,塑造統一的對外文化旅游品牌,發揮好各縣(市、區)資源優勢,推出了“1+10”的文旅宣傳語矩陣,逐步形成黃岡全域大文旅發展格局。
這里的1,是指在市級層面,推出了“大美黃岡、此心安處”的主題口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敬秋對此解釋說,“大美黃岡”展現的是黃岡山水自然之美的形象,而“此心安處”則源自千年文化英雄蘇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名句。“大美黃岡、此心安處”喻指生活在黃岡,要安的是一顆緊跟黨走的紅心、樂山樂水的仁心、淡泊名利的清心。
這里的10,是指縣級層面推出的文旅宣傳口號,以此為主,打造“一縣一品”的文旅特色,具體包括黃州區的“上坡下坡、黃州東坡”,團風縣的“鄉約武漢東、周末去團風”,紅安縣的“紅安永遠紅”,麻城市的“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羅田縣的“羅田,一見如故鄉”,英山縣的“中國好空氣、英山森呼吸”,浠水縣的“浠水西流、雜技一流”,蘄春縣的“時珍故里、中國艾都”,武穴市的“千年廣濟、多彩港城”,黃梅縣的“戲鄉福地、靈潤黃梅”。
所到之處多有新發現
在紅色文化方面,黃岡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遺跡遍布各地縣城與鄉村,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調研隊在一些有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流連忘返。調研發現,紅色教育基地不再單純通過孤零零的房子來憶苦思甜,而是把英雄故事與現實環境有機融合起來,比如紅安的王近山將軍故里,不僅有修舊如舊王家的老屋、復原的豆腐作坊、各種事跡展板,還有頗具現代感的戲臺、寬闊的柏油馬路和參天的大樹,在這里紅色文化、古色文化、綠色文化融為一體。武穴藍杰村翻修了一條紅軍街,紅軍會議室、衛生院、紀念館雜處于居民點之中,革命歷史與現實生活水乳交融,讓人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晚上的燈光秀,節日的情景短劇,吸引著八方來客。
調研隊在英山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留影
在綠色文化方面,黃岡各縣都充分認識到綠色環保與鄉村振興的辯證關系,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調研隊先后尋訪了羅田蒼葭村、英山四季花海、黃梅問梅村、麻城東垸村等美麗村莊,當他們來到黃梅縣大河鎮時,發現該鎮有一個庫容64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永安水庫,環庫八村都有豐富的歷史文脈和旅游資源。聽說調研隊來訪,大河鎮鎮長石超群百忙之中接待調研隊,在田間地頭向調研隊介紹當地建設融自然保護、農耕研學、休閑康養于一體的農文旅連片發展區情況,力求“一村一品”,比如,永安村以“袁夫稻田”田園旅游為龍頭,以農田環繞的七節綠皮火車車廂為地標,帶動周邊村莊開發民俗旅游項目。
黃梅縣大河鎮石超群鎮長(中)向調研隊介紹環庫八村的農文旅發展情況
在古色文化方面,黃岡擁有大量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筑與名人故居星羅棋布,世世代代黃岡人既崇尚精忠報國的勇武,又綿延耕讀文化的傳統,所以造就了層出不窮的革命英雄和文科狀元。調研發現,武穴匡山是《西游記》成書背景地,西游記故事的起點到終點都可以在武穴匡山找到原型遺址,西游文化漸成氣候。我國體育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岳家拳有兩個當代傳承人,一個是武穴的張業金,一個是黃梅的雷杰。有意思的是,兩個傳承人都十分優秀,都繼承了岳飛精忠報國的思想,但相鄰的兩家拳館卻很少來往。在武穴市岳飛文武學校,張業金老人向調研隊展示了《岳家拳譜》,這就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筆下傳說中的《武穆遺書》之《武穆武書》部分,與此同時,調研隊還看到了香港明河集團1995年9月給張業金的來函,信中附有金庸的請求,懇請將張業金的研究論文《岳武穆遺書探秘》收進“明河文叢”季刊,予以公開發表。
金庸生前致信張業金希望能公開發表《岳武穆遺書探秘》一文
在名人文化方面,“惟楚有才,鄂東為最”,本次調研的黃岡歷史文化名人分為本土出生、天下聞名和外埠出生、造福本地的兩部分人士,前者如蘄春的近代國學大師黃侃、“黃氏一門七教授”,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和文學翻譯家胡風,浠水的愛國詩人聞一多,紅安縣的宋明程朱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近現代哲學家有浠水的熊十力、徐復觀和黃梅的湯用彤、湯一介父子等。科學家有蘄春的醫圣李時珍、羅田名醫萬密齋、英山的活版印刷發明人畢升、團風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等。革命家就更多了,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共計13人,其中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3人來自黃岡,兩任國家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均出自紅安。藝術家方面有羅田的京劇鼻祖余三勝和“黃梅名伶”邢秀娘等,而旅居黃岡的大文豪蘇東坡、陸游、杜牧以及六祖慧能等均給黃岡乃至海內外留下的影響極其深遠。調研隊正在從燦若星河的黃岡歷史文化名人中挑選一百人,為每一個名人制作一個短視頻,建立一個黃岡歷史文化名人數字館。
調研隊在羅田縣畢升紀念館調研
在東坡文化方面,黃州是“蘇東坡”的誕生地,被貶的朝廷大員蘇軾在黃州蛻變為曠達的蘇東坡。人們一般認為蘇東坡的活動軌跡主要在黃州區以及周邊的團風、浠水兩縣,但實際上,儒道釋兼信的蘇東坡游遍了黃岡全境,并留下了無數詩文與墨寶,譬如黃梅五祖寺的“流響”二字至今仍為游客的打卡瞻仰之地。調研隊還見到了蘇東坡第三十代孫女、當地的一名公務員蘇琳,她向調研隊講述了蘇家家風傳承的故事。沒想到,在黃岡蘇東坡的故事與傳說如此廣泛,這為黃師傳媒學院從今年秋季開始開設的“黃岡東坡文化創意傳播微專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蘇東坡第三十代孫女蘇琳(左二)講述蘇軾后裔家風傳承的故事
據悉,此次調研活動將整理出版一本25萬字左右的《黃岡“山坡”文化社會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