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張方武將羅氏沼蝦捕撈上岸。(湖北日報通訊員 張明峰 攝)
羅氏沼蝦(左)和小龍蝦,兩蝦共生。(湖北日報通訊員 張明峰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璐 通訊員 劉瓊艷 曾俊偉
盛夏時節,蝦稻共作田里,小龍蝦進入“休眠期”,而羅氏沼蝦正在環溝里歡快生長。
以蝦稻共作聞名全國的潛江市,正在探索這種新模式——蝦稻共作環溝套養羅氏沼蝦增效模式。
一田多收,一水兩蝦。小龍蝦和羅氏沼蝦無縫銜接,增加了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綜合種養效益。
一水兩蝦
巧用百來天高溫期套養
8月20日,晨光熹微,在潛江市白鷺湖管理區冉集辦事處4組,養殖戶張方武將一籠籠活蹦亂跳的羅氏沼蝦捕撈上岸。
這是7月2日投入的蝦苗,同批共有1.5萬尾。
白鷺湖管理區農辦副主任王銳、高級農藝師王關林現場稱重:短短一個半月,單尾羅氏沼蝦平均重量已達25克。等到9月中下旬銷售時,預計達到75克左右。
為什么會想到一水養兩蝦呢?
王銳介紹,他們經考察了解到,水稻種植前后,小龍蝦逐步進入“休眠期”,蝦稻田環溝基本處于閑置狀態,而當環溝水溫升至20℃以上時,正適合羅氏沼蝦生長。國慶節前后,趕在氣溫降至15℃以下前完成捕撈銷售,巧妙利用百來天的高溫期套養羅氏沼蝦。
“更重要的是,羅氏沼蝦與小龍蝦養殖技術非常相近,混養不僅可以高效利用時間空間,而且可以帶來顯著的增產增效成果。”王銳說。
去年6月,張方武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自家31畝蝦稻田3畝環溝內投下1萬尾羅氏沼蝦苗,沒想到當年純利潤達到1.2萬元。
在他的帶動下,同村兩名養殖戶也成果斐然:環溝凈水面每畝產量92.4斤,每斤銷售價格40元,純收入超3000元,蝦稻共作總面積每畝增收300元以上。
“當然,問題也存在。”張方武說,“去年的投苗成活率僅30%左右。相比小龍蝦,羅氏沼蝦對水質、環境要求更高一些,特別是水體溶氧要求5毫克/升以上。”
今年,張方武重新出發。在王銳、王關林的指導下,投苗前,他對環溝進行換水改底、種植水草、加深水位等;運輸時,選擇專業車輛帶水有氧運輸蝦苗至田邊地頭;投苗后,要求環溝持水深度80—100厘米,并通過加排水、增氧機等方式創造緩流水24小時以上,確保水體溶氧達到5毫克/升以上。最終,投苗成活率順利提升至98%以上。
組隊攻關
破譯養大蝦的“密碼”
今年,白鷺湖管理區在“蝦稻共作環溝套養羅氏沼蝦增效模式”基礎上設計了稻蝦環溝專養、混養和池塘專養、混養兩類四種模式,挑選22戶稻蝦種養戶,示范總面積超1000余畝。
8月21日,在新湖辦事處羅氏沼蝦示范養殖基地,養殖戶李思軍正從示范專養塘中取樣測量。“5月27日投苗,今天打樣10尾稱重,平均重量達到30克/尾,最大的42.5克/尾。”
“總體來看,兩類模式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一面。池塘專養、混養,投入更大、入門難;稻蝦環溝套養、混養技術簡單易操作。”王關林說,從社會層面看,環溝混養模式不僅保障優質稻米生產,也豐富了農產品種類,增加了農業綜合效益,更值得推廣。
為此,該管理區傾力組建專業技術團隊,開展技術攻關,著重攻克投苗成活率、養殖密度、餌料選擇、中藥預防病害等一系列相關技術難題。
生態環境非常重要。“與小龍蝦一樣,水草為羅氏沼蝦提供了躲避敵害、休息、脫殼等一系列活動的重要場所,每一株水草都像一把保護傘,保護著羅氏沼蝦的生命安全。”王關林說,通過試驗,我們發現環溝水草比例約占凈水面三分之一最為適宜。
“葷素搭配也很關鍵。”王關林介紹,除了常規技術措施外,養殖前期一個半月左右,可以投喂黃豆漿、玉米粉等“素食”。但后期,則必須適當添加小龍蝦糜、魚糜、螺螄肉等“葷菜”——這就是養大蝦的秘密。
生態養殖
萬畝推廣潛力巨大
隨著效益凸顯,越來越多的養殖戶自發參與到套養羅氏沼蝦中。
“去年他們試養的效益還不錯,所以今年嘗試跟著在環溝內混養羅氏沼蝦,田埂上也種上黃豆,初步實現綠色生態種養。”肖橋辦事處稻蝦種養戶徐華彩說。
王關林說,通過此模式試驗、示范,每畝蝦稻共作田可直接增收300元—600元,是蝦稻共作模式很好的補充,而且該模式與長江中下游地區自然氣候適配,推廣應用潛力較大,有望成為當地農業發展新引擎。
目前,白鷺湖管理區正不遺余力進行探索——
2025年力爭推廣此模式面積1萬畝以上,同步推進羅氏沼蝦育苗技術,計劃標粗育苗200萬尾以上,著力解決推廣該模式種苗供應這一技術“瓶頸”。
在產品銷售環節,依托現有的小龍蝦交易體系,充分利用成熟的渠道和市場資源,完成市場化運作;通過餐飲實體、工廠加工和農村電商等渠道打通終端消費市場,逐步形成產供銷多元化以及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