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全省社科理論界持續學習宣傳、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更好服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8月29日,省委宣傳部和省社科聯在武漢舉辦“湖北省社科理論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本版現摘編刊發與會專家學者發言。
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廣闊前景
趙凌云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湖北省委關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決定》,對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作出系統部署。一個區域的現代化前景是由空間、優勢和地位決定的。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空間、培育和發揮湖北現代化新優勢、鞏固提升湖北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廣闊前景。
豐富完善體系框架,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空間。近年來,湖北將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目標定位細化為“五個功能定位”,探索形成了“五個以”的實踐體系框架、“五個一”的省級發展調控機制,湖北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空間不斷拓展。現代化實踐空間是決定現代化前景的基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主題、緊扣制度建設主線,進一步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空間。
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和發揮湖北現代化新優勢。現代化優勢是決定現代化前景的支撐。比較優勢和核心優勢,是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基礎條件,也是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廣闊前景的基礎支撐。在進一步培育和發揮優勢、做大和夯實底盤的基礎上,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體系建設,培育人才支撐新優勢、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優勢、培育“四化同步”協同發展新優勢,將比較競爭優勢提升為湖北現代化核心優勢和核心能力。
鞏固提升湖北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提升全局地位是決定現代化前景的關鍵。《決定》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為湖北提升在現代化版圖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機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對標對標黨中央部署,進一步提升湖北國內市場樞紐戰略地位、提升湖北內陸開放高地戰略地位、提升湖北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以健全體制機制為重點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趙斌 湖北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既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務,又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把準方向、找準路徑、狠抓落實,解決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持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努力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在精準領會全會精神中把牢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正確方向。一是牢牢把握改革的指導思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必須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和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始終把牢改革的正確方向。二是牢牢把握改革的重大原則。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必須自覺落實“六個堅持”重大原則,牢牢把握“六個堅持”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改革行穩致遠。三是牢牢把握改革的任務要求。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必須明確改革的政治方向、總體目標、具體路徑、工作任務,有的放矢、精準發力抓好改革落實。
在緊密結合實際中找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落腳點。全會對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全面系統部署,但有的是方向性的、原則性的,需要我們緊密結合實際,找準突破口、切入點,探索科學有效的路徑、方法,推動改革任務落實。要在深化理論學習中強化改革規律性認識,在總結實踐經驗中形成改革制度性成果,在洞察大局大勢中解決大黨獨有難題。
在健全體制機制中提升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效。改革的目的是解決體制機制不相適應的問題,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全會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需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持續完善體制機制。結合當前黨的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當突出“四個重在”:理論武裝重在健全凝心鑄魂的長效機制,組織建設重在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干部隊伍建設重在激勵擔當作為,紀律建設重在完善監督體系。
把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向深入
黃學龍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決定》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行專章部署,提出重大改革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以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體用貫通,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標志著文化體制在完成四梁八柱改革基礎上,進入圍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深化、系統推進的新階段。我們要以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自覺把這一思想貫徹落實到文化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全過程各方面。
用新使命激勵新擔當。“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圍繞擔當新的文化使命,通過改革進一步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讓新技術賦能新轉型。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推進,智能產業快速發展,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把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系統貫穿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實現全面徹底的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
把新需求轉化為新動能。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躍升為“好不好、精不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更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統籌推進“三位一體”改革
王發洲 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是人才培養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中責無旁貸。
不斷提升思想認識,助力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是不斷深化對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作用的認識,深刻認識高校所肩負的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歷史使命,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二是不斷發揮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交匯點的作用,主動對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等舉措。
發揮學科特色優勢,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是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高校的重要任務,深化校企地合作和產學研一體貫通,以豐富的科技資源服務區域和行業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引導科研人員將傳統的“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觀念,轉變為“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努力做什么”的觀念,時刻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三是發揮學科優勢,進一步面向新質生產力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不斷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優勢學科,不斷提升學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能力。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調整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著力推動科研資源與科研育人同向聚合,依托重點實驗室、實訓基地和異地辦學機構,形成全方位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強化校地聯動、校企互動,面向國家急需、社會急用開展科技攻關聯合培養,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不斷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厚植創新人才的成長土壤,構建人才培養、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鄒薇 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既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環節,也是推進全方位各領域深化改革的重要牽引。湖北要勇擔經濟大省重任,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效應,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產力。
著力促增長,健全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把握推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促進經營主體、民間投資穩步發展,積極探索首發經濟,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檔升級。
著力強產業,推進現代化產業發展體制改革。制定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與產業指南,抓住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積極引導、吸引、匯聚耐心資本,布局和發展一批事關國家安全和產業鏈自主性的關鍵產業備份。
著力興科技,推進科技創新發展體制改革。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好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促進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加強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各級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建設,提高科技創新對縣域經濟、塊狀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著力穩財政,全面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抓住“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的改革契機,穩妥化解基層財政壓力;抓住“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的改革窗口,盡快明確我省消費稅適用商品范圍、規模、征收機制。
著力保安全,健全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增強產業鏈上下游銜接的自主性,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金融、房地產等風險隱患,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上逐漸對齊國際標準,發揮我省國家網絡安全基地、遙感信息工程、衛星定位導航等科技優勢,總結流域綜合治理經驗,形成一批可推廣的改革舉措。
著力惠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更多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加強普惠性、兜底性、消費性民生建設。著重完善就業創業政策,特別是把提供青年人就業機會列為重要事項。把服務型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等消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汪習根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
《決定》第九部分專章部署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規定了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全面深刻理解改革與法治、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的關系,重點應從四個方面展開:
把握好一個總體目標,即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七個聚焦”中專門提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從立法、執法、司法、法治社會建設和涉外法治建設五個方面全方位進行了謀劃部署,每一個方面都體現了一個“新”字。
詮釋好一個基本規律,即法治和改革相統一。具體包括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如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等。湖北可以立足實際先行先試,及時總結成果和經驗,為全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資源和參考。
研究好一個新命題,即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這個命題之“新”體現在: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一字之差更有利于實施監督保障。第二,從“法律治理”到“良法善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良法善治作出進一步謀劃和部署。
落實好一個戰略部署,即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怎樣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體現在經濟方面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政治方面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編纂生態環境法典等多個方面。
進一步深化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研究
劉偉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決定》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具體部署,明確提出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對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的研究,推動各項相關制度有效運轉并協同起來,意義十分重大。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來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的完善,既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又對新時代新征程中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邏輯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通過將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融入民主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從而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的有機統一;而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的完善,則關系到人民在治理過程各個環節的參與能否得到真正落實。只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在國家治理的各個層面順暢而有效,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豐富內涵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民主的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才能得到充分兼顧,并最終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閉環”效應。
總體而言,我們需要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作為研究的核心概念,將有效治理的實現路徑作為研究的落腳點,重點探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及其優化路徑,并構建出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度、效能感、滿意度和獲得感的同時,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深化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研究
劉偉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決定》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具體部署,明確提出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對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的研究,推動各項相關制度有效運轉并協同起來,意義十分重大。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來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的完善,既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又對新時代新征程中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邏輯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通過將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融入民主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從而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的有機統一;而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機制的完善,則關系到人民在治理過程各個環節的參與能否得到真正落實。只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在國家治理的各個層面順暢而有效,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豐富內涵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民主的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才能得到充分兼顧,并最終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閉環”效應。
總體而言,我們需要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作為研究的核心概念,將有效治理的實現路徑作為研究的落腳點,重點探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及其優化路徑,并構建出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度、效能感、滿意度和獲得感的同時,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高質量發展。
文字整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