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縣澴潭鎮高家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里,工人正在采摘油茶果實。 (隨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紅霞 通訊員 王寧 劉陽
盛夏時節,隨縣澴潭鎮高家沖村油茶山,重重疊疊、彎彎曲曲的梯田上,一株株已經掛果的油茶樹迎風搖曳,鮮綠茶果宛若翡翠點綴山巒。這里是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正在申報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2015年前,這里可是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的荒山。“以前山上留不住水,啥都種不了。”高家沖村村民田和平說,山上滿是荊棘雜草,上趟山衣服都被刺劃破。雨后泥沙從山上奔涌而下,沖到田里,淤積堰塘。山體土體塌方導致道路中斷,一年要搶修好幾次。
2015年以來,澴潭鎮萬畝荒山種上84萬株油茶樹,曾經的“生態漏斗”變成綠色屏障。水土保持治理,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隨州多山地坡地,晝夜溫差明顯,適宜種油茶樹,上世紀70年代曾大面積種植。2009年隨州提出發展木本油料產業,鼓勵資本上山造林。
2015年,隨州市岳雄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澴潭鎮流轉1.2萬畝荒山種植油茶,流轉年限60年,一次性付清村集體和村民流轉費1000萬元。如今萬畝荒山全部種上油茶樹,荒山終成綠洲。
油茶樹8至10年后進入豐產期,收獲期長達百年。但油茶樹需水又怕水,發展油茶產業需要高效利用水資源。2020年以來,隨縣申請中央水利發展資金950萬元,實施高家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現在,油茶樹間,一條條新建水泥溝渠從山頂延伸至山下,呈網狀覆蓋整片山頭,相當于在山上織張“水網”。
“這是踏步式排水溝,既是行步道又是雨水快速道。”隨縣水土保持監督站站長徐柯指著一條從山頂到山腳的階梯說。階梯兩側有水泥溝,雨水一路順流直下,不僅排得快,而且帶走泥沙更少。山腳,一條條U型排水槽與排水溝相連,接力將雨水匯入山下堰塘。U型排水槽中,每隔幾十米就會有個沉沙池,將流水中泥沙截住,以免造成堰塘淤積。
堰塘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油茶山腳下共有18口堰塘,全部清淤加固,蓄水量增加40%。2020年隨縣遭遇嚴重干旱,岳雄豐公司靠18口堰塘抗旱,樹苗損失低于5%。今年8月抗旱,公司通過水泵從堰塘抽水到山頂蓄水池,再通過輸水管自然順流,澆灌油茶樹。
2023年1月,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此掛牌,很多企業來參觀。“走走看看,就明白水土保持該怎么干,科技示范作用明顯。”岳雄豐公司董事長加玉杰介紹,以前不明白山體為啥總會塌方,參與治理后認識到治理才能一勞永逸。
經過治理,高家沖生態清潔小流域土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攔蓄能力提升,每年增加保土量2.4萬噸、保水量59.42萬立方米,同時林草覆蓋率大大提高,水源得到涵養。“以前下一場雨,山下池塘一周都是渾的,現在兩三天就變清了。”說起變化,徐柯解釋,經過治理后,山上流下來的水更清潔了,含沙量小了。
山青水凈,帶動民富村強。岳雄豐公司每年提供就業崗位300個以上,當地村民可到基地做除草、施肥和管護工作。村民宋大秀夫婦長年在基地務工,每年收入6萬元,還在自家山上種植20多畝油茶。公司按市場價回收油茶果,宋大秀家一年增加4萬多元收入。岳雄豐公司在隨縣帶動3000名農戶科學種油茶。加玉杰介紹,等基地油茶樹進入全面豐產期,公司將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一畝油茶百斤油,油茶山就是“大油庫”。漫山遍野的油茶樹不僅是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更是鄉村振興的綠色希望。
“村里環境變好了,每逢周末、節假日,好多人來玩,村里旅游也開始慢慢熱起來。”田和平說,再過兩個月,漫山油茶將再現“花果同期、抱子懷胎”景觀。去年11月,首屆隨縣澴潭油茶文化節在岳雄豐萬畝油茶園基地舉行,潔白的油茶花迎風綻放,花香四溢,一顆顆油茶果掛滿枝頭,吸引很多游客打卡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