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黨員干部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應對紛繁復雜新形勢,繼續把改革推向前推進,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
以知促行,以學促“醒”,改革首先要破的就是思維桎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向世界釋放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改革如弈,既需要縱覽全局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對準焦距的精準落子。如果沉不下心,坐不下身,學不深、吃不透此次全會精神,就無法掌握全會系統部署的內在邏輯,也找不準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的實踐路徑。黨員干部要通過讀原文、看解讀、聽宣講等形式,用好“紙上”“指上”介質,從從事的具體業務小切口學起,再以點擴面輻射全文學深,串珠成線,既知“何為改革”,也曉“為何改革”,更通“如何改革”,以思想“冒熱氣”推動深化改革有“生氣”。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我們黨以不破不立的魄力,守正創新的智慧,為全面深化改革按下“快進鍵”,民族復興跑出“加速度”。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必須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的寶貴經驗,聚焦破除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把握運用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變革創新。要以“上心”助力“上新”,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發現新問題新態勢,敢于“穿著新鞋走新路”,找到“闖”的新方向新路徑。特別是要善于跟蹤發展中的新問題、變革中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以及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重大問題,用好“兩點論”“重點論”相統一的“金手指”,拉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度條”,創出創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新局”。
“走進”與“走秀”,中間差的是一個“入”字。身至心不入,改革就是擺在案牘的鴻篇巨制,轉化不成惠及民生的“以啟山林”。基層是改革發展穩定的第一線,各種矛盾和問題的聚集地,同樣也是我們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和風向標。要以“為了人民改革”為出發點,到背街小巷聽聽群眾的“柴米油鹽”,到醫院、校外摸摸病患、家長的“疑難雜癥”,到接訪室碰碰信訪積案背后的難點堵點,寫準寫實民情日記,從而找準“依靠人民改革”的著力點和動力源。要摒棄“轟轟烈烈走過場”的“花架子”,多下“甩開膀子干實事”的“繡花功”,推心置腹“問計于民”“問策于民”,全力以赴“有問必答”“有呼必應”,設身處地為百姓解決雞毛蒜皮的生活難題,讓群眾嘗到改革甜頭,看到共富盼頭,找到生活奔頭,讓改革在同向同行中落地生根。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馮歡(棗陽市委組織部)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