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通訊員 蔣宏 薛禮彬 陳富兵
從武漢到陜西榆林,距離1200多公里。
8月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通過湖北省煤炭供應鏈平臺調度服務平臺看到這樣一幕:在陜西榆林楊橋畔站臺,工作人員正用重型挖掘機將一批批煤炭裝到列車上,煤炭庫存、裝車情況一目了然;點擊路線圖,3D動畫模擬出這趟列車未來的行駛軌跡。
“這是我們建設的第一個數字化煤炭前置采購中心,今年還將建設15個。”湖北國貿供應鏈公司總經理冷小勇介紹,榆林楊橋畔站臺位于浩吉鐵路旁,覆蓋內蒙古、陜西、山西等進煤渠道,煤炭由此進入湖北,大約需3天時間。
煤炭,是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為確保全省煤炭安全穩定供應,湖北省發改委(省能源局)依托湖北國貿集團,探索打造了湖北省煤炭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2023年8月,調度服務平臺上線運行;2024年7月,交易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2025年將建設完成金融服務平臺。
調度平臺連接了煤炭供應端、運輸端、使用端,企業一個月用多少煤、煤來自哪里,一清二楚。冷小勇表示,目前平臺已實現了對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南、新疆、甘肅等六個煤炭主產區的煤炭產能數據監測,同時監測了湖北煤炭自印尼、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蒙古的周進口量、月進口量、年度進口量。
除了打造煤炭前置儲備基地,把煤炭提前裝到“口袋”,湖北國貿集團、湖北楚象供應鏈集團、湖北省煤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等重點保供單位,還聯合建立了煤炭動態儲備和靜態儲備基地。
在北方港口,每周可發運一艘裝載5萬噸煤炭的海運船只。如果碰上極端情況,還能在洋山港、太倉港等長江口港口將煤炭轉運到內河運輸船只上,通過長江水運將煤炭送至湖北境內。在靜態儲備上,全省現已建成投運社會儲煤基地4個,靜態儲備能力達595萬噸;在建社會儲煤基地3個,儲備能力達335萬噸。
湖北省發改委(省能源局)煤炭管理處二級調研員蔣宏介紹,湖北省煤炭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不僅構建了線上服務體系,還與線下建立的三級煤炭儲備體系(前置儲備、動態儲備、靜態儲備)結合,增強了湖北對省外煤炭源頭的覆蓋面和控制力,也顯著提升了湖北煤炭供應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高了煤炭采購效率,降低了企業采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