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人民法院審結一宗案件,一名10歲兒童在一個月內在同一款游戲里充值超過50次,合計5萬余元。其母親上訴后,法院認定小千和其母張女士對此具有重大過錯,應承擔主要責任。而游戲公司承擔次要責任,判決游戲公司退還充值總額的30%,引發網友熱議。
據相關資料顯示,以北京互聯網法院為例,今年上半年受理未成年人案件已達2021年5倍以上,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所引發的游戲充值退款糾紛和直播打賞退款糾紛占大多數,充值打賞類糾紛的平均標的額為8萬余元。種種案例表明,未成年人網絡不合理消費已成為損害未成年人健康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遏制未成年人不合理消費,對未成年人網絡不合理消費說“不”,還需要多方發力。
其實,相關部門已關注到該類問題,陸續出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通知》《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行業法律法規。但無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近年來,在監管加壓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網絡消費投訴卻居高不下,問題發生后家長維權舉證、退費退款困難。各類網絡平臺對未成年人保護形同虛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下,大部分平臺、商家、主播僅僅是為了應付法律最低限度要求,誘導取消未成年模式、實名認證系統過于簡單、二手賬號交易基本沒有限制、“抽抽樂”網絡直播拆卡等網絡涉賭亂象仍然存在,未成年人迫切需要一片清朗的網絡空間。
對未成年人網絡不合理消費說“不”,父母是關鍵角色,要把好第一道關。父母作為子女監護人,對其子女健康上網理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未成年人特別是兒童,沒有完整的判斷力,對金錢、虛擬產品之間,沒有合理自我判斷標準。父母不能想當然或者苛責孩子與生俱來就會“克制自己”,而對孩子使用互聯網放任不管,甚至還幫助孩子繞過監管系統。雖然孩子缺少判斷力,可父母不應該缺少,還反過來單單指責平臺未履行監管。當然,當今社會我們不能將自己孤立起來,簡單禁止孩子使用手機、電腦,談游戲色變,畢竟,堵不如疏,特別是未成年人好奇心較重,一味的禁止孩子使用互聯網反而會起到反效果,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妨擁抱網絡,主動引導孩子健康使用網絡,不與孩子共用賬號,與其約法三章,屏蔽掉色情、誘導不合理消費的信息、視頻,提高孩子鑒別虛假、不健康視頻、游戲的能力,使網絡成為了解世界,學習知識的好幫手。
對未成年人網絡不合理消費說“不”,需要立法完備、守法自覺、執法必嚴,做到三者緊密銜接。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現行法律法規需要主動適應變化和需要。對未成年人保護措施要硬而不能軟,如果留有滋生空間,商家在利益驅動下將“鉆漏洞”、“打折扣”、“搞變通”;網絡媒介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需要各類平臺自覺履行社會職責,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決避免實名認證流于形式、誘導未成年人關閉未成年人模式、縱容商家、主播各類“踩紅線”等問題。要靈活運用好“大數據”和人臉識別,竭盡所能遏制未成年人不合理消費,筑好平臺防線,為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精心提供不同服務;相關部門要靠前執法處置,對未成年人用戶多、平臺措施不嚴的游戲、直播進行跟蹤和重點關注,及時叫停風險行為,掐滅其苗頭。
當今信息時代,誰掌握了網絡就相當于掌握了話語權,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網絡陣地務必需要堅守。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提高,未成年人接觸網絡信息正越來越便利,也帶來了種種問題,遏制未成年人不合理消費,還未成年人清朗網絡空間,是其中的重要課題,家長、政府部門、平臺、商家需要各司其職,共同呵護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里健康成長。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宋順邦(武漢經開區)
責編: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