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工作人員將4000多尾鳡魚魚苗投放進漳河水庫。
增殖放流前,工作人員查看魚苗大小以及活力。
美麗的漳河水庫。 (本欄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漳河水庫水域面積105平方公里,是湖北最大省管水庫。近年來流域內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庫區水質常年保持地表水一類標準。
然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在庫區廣泛分布、位于水庫食物鏈頂端的鳡魚,本世紀以來數量大幅減少。漳河工程管理局近年的水生生物資源調查顯示,漳河現有水生生物400多種,其中魚類73種,生物多樣性比較完整,但鳡魚幾近消失。為維護生態平衡,今年3月,漳河工程管理局舉行建庫58年來首次增殖放流鳡魚活動。
漳河水庫的鳡魚去哪兒了?8月中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展開了探訪。
庫區“水老虎”幾近消失
8月15日,漳河漁政站副站長周志國和同事一起在漳河水庫雞公尖水域巡查,防止違法垂釣,并追蹤今年增殖放流的鳡魚生長情況。
“這些寶貝被捕一條就少一條,一定要保護好?!敝苤緡f。
周志國口中的“寶貝”——鳡魚,原是漳河水庫的本土魚類,因其繁殖能力強,曾在庫區廣泛分布。
漳河工程管理局水產公司負責人余沖介紹,長期在漳河工程管理局工作的父親曾告訴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庫區鳡魚數量很多,因庫底地形復雜,當時本地漁民缺乏捕撈工具和技術,曾請山東的捕撈隊來幫忙。
“近10年從未發現鳡魚的影子?!闭暮訚O政站站長張松表示,2014年以來,無論是日常庫區漁政執法,還是周邊市場交易,都未發現鳡魚,也未聽說周邊漁民捕撈到鳡魚。
緊臨漳河水庫居住的漁民黃朝元介紹,1998年前后,庫區大的鳡魚重達百斤。但2014年后,很少有漁民發現或捕撈到鳡魚。
鳡魚數量銳減,也反映在其食物鏈下游魚類數量變化上。余沖介紹,鳡魚生性兇猛,喜歡捕食蒙古鲌、翹嘴鲌、紅尾等肉食性魚類,堪稱“水老虎”。因鳡魚數量銳減,鲌魚、紅尾近年來大幅增加,成為優勢種群。黃朝元介紹,以前庫區有鳡魚,紅尾、鲌魚數量受到抑制,現在庫區紅尾成群,有時一畝大小的水面,聚集的紅尾就有上千斤。
鲌魚成為優勢種群后,食物鏈下游被捕食的小型魚類數量銳減,銀魚就是其中之一。余沖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漳河水庫銀魚很多,2000年后逐漸減少?!墩暮铀畮熘尽返臄祿@示,2001年至2006年,漳河水庫銀魚產量呈下降趨勢,最高時達18.43萬噸,2006年僅4.4萬噸。2010年到2012年,漳河工程管理局水產公司曾就庫區銀魚數量進行調查,在不同水域,用拖網、粘網等工具,捕撈到的銀魚都很少。
洄游通道受阻是主因
曾在庫區大量存在的鳡魚,為何幾近消失?
周志國表示,根據自己長期在庫區工作的經驗判斷,這與水文條件有關。鳡魚必須在流水中產卵,水要有較高的流速,且持續一段時間。然而,漳河水庫地處旱包子地區,庫區及上游河段,只在1996年、1998年發生過持續時間較長的漲水過程,大水之后,庫區鳡魚數量有所增加。近一二十年來,漳河水庫未發生持續時間長的漲水過程。鳡魚產卵需要洄游通道,漳河水庫上游有河道100多公里但較窄,并不適合大型魚類生存繁殖。
捕撈也是原因之一。張松表示,漳河水庫修建后,因歷史遺留原因,一直有漁民。高峰期,庫區漁民多達2000多戶,目前庫區持證漁民還有158戶300多人,捕撈也直接影響鳡魚種群數量。
張松表示,鳡魚幾近消失還與其生活習性相關。鳡魚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攝食量大,又因在庫區處于水生食物鏈的頂端,養成了什么都吃、從不忌口的捕食習慣,容易受誘餌吸引從而被捕撈。
漁政和漁民的說法是否有道理?
記者請教了權威專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他表示,鳡魚是產漂流性卵的魚類,魚卵需在水中漂流200—300公里才能孵化,并逐漸具有自由游泳能力,然后形成魚苗。漳河水庫大壩建設前,漳河水庫庫區河道與長江連通,具備鳡魚繁殖條件。漳河水庫大壩建設后,庫區鳡魚所產魚卵因沒有足夠的漂流距離難以存活,庫區下游鳡魚洄游通道受阻,難以進入庫區。因此,庫區鳡魚難以有新的繁殖性補充,這是漳河鳡魚幾近消失的主要原因。同時,干旱造成庫區水量減少、曾經過度捕撈等,都對鳡魚的生存造成影響。
58年來首次增殖放流鳡魚
今年3月5日,漳河工程管理局2024年首場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漳河水庫舉行。
現場,在漁政巡護員、庫區漁民、志愿者的共同見證下,4000多尾鳡魚魚苗被一桶桶投放進水庫。這是漳河水庫1966年建成以來首次增殖放流鳡魚。
此批魚苗是漳河水庫工程管理局下屬漳河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花11萬元從安徽購回,八兩至一斤大小,全部被增殖放流到利于鳡魚擴散生長、方便監管的漳河水庫中央雞公尖水域。
湖北漳河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經理張圣波介紹,此次增殖放流旨在有效補充和恢復庫區鳡魚資源,維護庫區生態平衡,恢復漁業資源。
為保護好新增殖放流的鳡魚,防止垂釣捕撈,漳河漁政提前廣泛宣傳,并將庫區漁民吸納為護魚員,捕撈到鳡魚及時報告放生。漁政部門也常態化巡查,打擊違法捕撈行為,并聯合護魚員跟蹤鳡魚生長情況。
周志國介紹,根據跟蹤觀察,目前增殖放流的鳡魚,大的已有4斤重,小的2斤重,后期將根據此批鳡魚的生長情況和庫區生態平衡的需要,決定是否再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解決庫區生物鏈失衡的唯一辦法。”劉煥章表示,鳡魚在國內的分布區域很廣,漳河水庫的鳡魚幾近消失,對鳡魚的種群保護影響不大,但對庫區這片小流域的生態系統還是有影響,會導致不穩定。因此,在庫區增殖放流鳡魚非常必要。同時,要科學評估庫區鳡魚承載量來確定增殖放流的數量,鳡魚長得快、體型大,特別要從長期視角考慮鳡魚的捕食量,進而確定投放量。在難以準確評估的情況下,可以先投放一些試試看,跟蹤觀察,再逐年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