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向全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誠摯問候。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美譽,長江與漢水交織成網,碧波蕩漾;江漢平原廣袤無垠,土壤肥沃,展現出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魅力。為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生態財富,湖北積極推廣水稻綠色種植技術,構建綜合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致力于減少化學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賦予了稻米獨特的韻味與生命力。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更孕育出“江漢大米”這一標志品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真正實現了“風禾盡起時,盈車嘉穗遲”的豐饒景象。
在鄉村振興中,產業不僅是支撐經濟騰飛的主動脈,更是實現全面振興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場深刻而復雜的系統變革,要求緊密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將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視為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農民幸福以及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以湖北為例,在“江漢大米”這一璀璨品牌的鍛造過程中,展現出了非凡的遠見與決心,湖北農業局聚焦于品種創新的前沿陣地,從種子生產的源頭抓起,通過良種推廣的廣泛覆蓋,以及種植管理服務的精細化提升,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了種業的轉型升級與品質飛躍。
鄉村振興既需外在風貌的煥然一新,更需內在靈魂的深度鑄就?!敖瓭h大米”,這一承載著湖北深厚文化底蘊與農耕智慧的糧食品牌,如今已遠遠超越了其物質層面的價值,成為了一個閃耀的文化符號。它背后,凝聚了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汗水、基層干部的無私奉獻以及廣大農民的辛勤耕耘,正如歌中所頌揚的:“一粒米,經風歷雨兩條江,相伴相依;千百年守望,江漢平原的土地;浩瀚糧倉,不離不棄一粒米;歲月盡歷兩條江,悉心養育千百年喂哺;荊楚大地的兒女,傳承稻源,生生不息春去秋來……”這段歷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是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動實踐,更是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交相輝映的輝煌篇章。
展望未來,讓我們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江漢大米”為鏡,映照出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最動人的色彩,讓生態成為鄉村發展最堅實的支撐。在綠水青山間,書寫更多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交相輝映的壯麗篇章,共同繪就一幅美麗中國、幸福鄉村的宏偉藍圖。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朱章鴻(武漢市青山區“青評調”網評團隊、青山區水務和湖泊局)
責編: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