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蔚
在國有六大銀行五年期掛牌利率整體邁入“1字頭”后,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的“靴子”也終于落地,3%的人身險產品將全面退出市場。
當前利率環境下,正值奮斗的年輕人,不少已經提前30年打造自己的養老儲蓄池。那么,投資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緩解“養老焦慮”?記者采訪多位專業人士,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議。
一邊存錢一邊搞錢
隨著年輕群體越來越關注“養老”,在知乎、小紅書、微博等社交網站,不少90后、95后,甚至00后也開始暢聊“如何規劃養老”“如何優雅地過上體面的老年生活”。
一邊存錢一邊搞錢,幾乎是每一個開始考慮養老的年輕人的核心思路。“剛工作的時候收入不高,想買的東西又很多,想要看一場演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買一個心儀已久的奢侈品包包……上班三年,存款只有四位數。”00后的小夏開始有了緊迫感,看到社交平臺上大家曬存款,有點汗顏。
于是,她在網上尋找“存錢搭子”,組成儲蓄小隊,相互鼓勵達成目標。每個月,她都會強制存2000元在一張銀行卡內。“現在消費會更加理智,學著自己做飯,少點外賣,開源節流。”小夏告訴記者,趁著年輕她也想多學些技能,做點副業增收,比如電腦繪畫、視頻剪輯等,“平時通過朋友和網友介紹,剪輯視頻,做一些海報設計,每個月也能掙點零花錢,多的時候相當于多拿了一份工資。”
此外,“錢生錢”也是“搞錢”的另一個思路。93年的陳女士剛畢業就會在各種線上金融平臺購買理財基金產品,“我會把存款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活期或者T+1產品,隨時可取,一部分買一些中長期的封閉式理財產品,追求穩定的收益,還有一部分會買點債券基金。”陳女士說,銀行卡上增長的數字,就是以后老年生活的“底氣”。
更注重保險保障
除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外,保險也成了不少年輕人重點關注的產品之一。
“除了公司交的基本養老保險之外,我還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存入12000元。另外,我還為自己配置了一份年金險,每年繳10萬元,繳費5年,55歲保障期滿后每年可以領取56100元。”36歲的李女士透露自己的養老規劃。
95后的林先生在為父母配置養老產品時開始關注個人的養老規劃。“我給自己和父母都買了醫療險和重疾險,以備不時之需。”林先生告訴記者,基本養老保險只是養老資產的一小部分,養老這件事還是在能力范圍內更多靠自己。除了醫療險、重疾險之外,他還購買了增額終身壽險,保單的現金價值收益比定期存款更有優勢。
資深保險經紀人孫雅杰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他經常會接觸到90、00后找他咨詢保險產品。除了內地金融產品之外,還有不少投資者將目光投向香港。香港保險業監管局5月31日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內地訪客赴港投保保費156.26億港元,同比增長62.6%。其中,近六成的保單為終身壽險產品。據悉,香港儲蓄分紅險長期預期收益率較高,一些人將此類保險作為養老儲備。
投資秉持“長期主義”
記者了解到,常見的養老規劃產品有銀行定期長期儲蓄、基金定投、銀行理財以及養老保險等金融產品。想要未雨綢繆,年輕人該如何合理配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諾亞控股產品高級經理文靜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者要基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理財需求,做好多元化資產配置。可以每月少量設置基金定投,從工資中劃扣資金作為強制儲蓄,也可以享受定投波動帶來的收益紅利。不過,波動越大的基金,定投帶來的紅利越多,但不適合一筆投入大量資金作為養老儲備。理財產品建議選擇底層投資債券基金的類型,底層投資的債權標的可以公開透明查得到。但是面對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一定要擦亮眼睛,謹防打著“收益高、期限短、保本安全”旗號的龐氏騙局理財產品。
此外,儲蓄險產品收益長期鎖定,不受市場利率下行影響,而且復利計息,適合于養老規劃,其中,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險兩大儲蓄險最受青睞。
兩者有什么區別?孫雅杰介紹稱,年金險是到了合同約定時間才能給付年金,而增額終身壽險保單中的現金價值可以通過保單貸款等功能支取,靈活性要高一些。“如果有未來養老規劃、教育規劃等強制儲蓄的需求,可以選擇年金險;如果暫時沒有明確的資金需求,但又想要穩定增值,可以選擇增額終身壽險。”從收益上看,增額終身壽險的早期收益更高,而年金險的長線收益更高。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儲蓄型保險都存在早期收益較低的情況,需要封閉5年甚至更久才能回本。“如果理財周期非常短期且不確定隨時使用,不建議選擇儲蓄型保險。”孫雅杰提醒。
記者了解到,在被保人的選擇上也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是想通過強制儲蓄進行家庭的長期投資,則可把孩子作為被保人,父母作為投保人,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設立投保人豁免,一旦父母出現身故、重疾等重大變故,可豁免后續保費,孩子仍舊可以領取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