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黃濤 通訊員 張夢石 譙玲玲)半個世紀前,一位醫者在漢正街一帶敲打著銅鑼,為民服務。這銅鑼聲歷經半個世紀愈發響亮,在武漢市第一醫院被凝練為“銅鑼精神”,作為醫院文化品牌加以建設和打造。
8月13日,由武漢市衛生健康委指導,長江日報社(長江日報傳媒集團)與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聯合舉辦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暨“銅鑼精神”文化品牌宣講活動,在該院盤龍城院區學術報告廳舉行。現場發布了“克難攻堅、永不言棄,醫者為民、勇爭第一”的十六字“銅鑼精神”,三方共同啟動了“銅鑼精神”文化品牌建設活動。
武漢市第一醫院舉辦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暨“銅鑼精神”文化品牌宣講活動。 醫院供圖
武漢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魏力介紹,“銅鑼精神”源自全國著名皮膚病專家、皮膚科的奠基人之一、孫曾拯老主任,于20世紀70年代,醫院整體西遷十堰后,面臨發展最低谷、最困難的時期,敲鑼打鼓、為民服務,帶領皮膚科重鑄輝煌的故事。醫院黨委深入挖掘,將其進一步凝練為醫院“銅鑼精神”文化品牌加以建設和打造。
1970年,武漢市第一醫院響應黨和國家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整體西遷湖北十堰,僅13名技術骨干留漢,皮膚科的孫曾拯便是其中之一。逆境當前,為了周知醫院還在,孫曾拯身著白大褂,手持一把小錘和一面銅鑼,從漢正街到江漢路一路吆喝:“一醫院沒有搬!皮膚病照樣看!”他還帶領大家辦起了“三輪車醫院”,利用周日深入周邊工廠、社區,為群眾送醫送藥、防病治病。
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孫曾拯就這樣開啟了皮膚科的二次創業,用一聲聲銅鑼響“喚”回了群眾的口碑與信任。皮膚科從當初的一秤一篩、幾桌幾椅,炎炎夏日頂著烈焰在大樹下為患者行醫看病,到如今年診療量超過130萬人次,建設成為國家區域中醫皮膚病診療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一代代皮膚科人在孫曾拯的影響下,不斷傳承創新,將皮膚科建設成為醫院的“金字招牌”。
帶領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走出困境之后的孫曾拯(左三)帶領團隊查房。 醫院供圖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沉淀與發展,這股精神不僅在皮膚科,更是在全院各個層面得到了廣泛傳承與發揚。該院婦產科同皮膚科一樣,也于1970年開啟了重建之路,發展至今形成婦科、產科、生殖醫學科“三駕齊驅”;胸外科二十年前,一年開展的四級手術僅20臺次,今年同級手術量有望突破650臺次,提高了30多倍,將為更多患者帶去健康;神經內科2000年建科之初,僅有3名醫生、16張病床,24年裂變為九個亞專科,成功創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國家中醫優勢專科。
傳承是對歷史最好的致敬。今年8月19日是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主題是“崇尚人文精神,彰顯醫者仁心”。“銅鑼精神”文化品牌宣講活動現場,醫院還為50名優秀醫師授予了第二屆“溫暖一醫·醫師獎”,表彰他們對醫院“銅鑼精神”文化的傳承和踐行。
活動現場,優秀醫生代表分享對“銅鑼精神”的傳承、踐行與發揚。 醫院供圖
“文化立心,思想定向,凝心鑄魂,方能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支撐與動力源泉。”武漢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魏力表示,“克難攻堅、永不言棄,醫者為民、勇爭第一”的十六字“銅鑼精神”,被一代代武漢市第一醫院人根植于心、踐之于行,成為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近年來,醫院黨委堅持貫徹以患者為中心,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以高水平黨建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用“銅鑼精神”文化凝聚奮進力量,朝著“五年重塑、十年跨越,打造全國中西醫結合高地”的目標不斷邁進。
醫院成功入圍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項目建設單位,是全國50家入圍醫院中唯一一家副省級城市的市屬醫院;在三級公立醫院績效“國考”中,躋身中西醫結合類別全國第六名,連續三年取得A級佳績;盤龍城院區于2023年8月提前半年投入使用,惠及周邊50萬至100萬居民;今年8月,利濟路院區應急救治中心(內科樓)即將投入使用;2026年6月,利濟路院區皮膚病專科大樓與醫療綜合樓也將建成投用;“江城最溫暖醫院”入選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建設成為全市示范黨建品牌和行業標桿。“銅鑼精神”是醫院近4000名醫務工作者不忘初心、銳意進取的生動寫照,更是為了讓醫院高質量發展成效更好地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