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蔡俊
“沒想到村里這些石頭山這么值錢。”8月12日,恩施市新塘鄉保水溪村69歲的村民楊冬生笑著說,石頭山變金山,讓老兩口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保水溪村位于清江河畔,一分地九分山,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是恩施市最偏遠的鄉村之一。1984年,全村3.1萬多畝集體山林地按人頭,平均分配給1694戶村民承包,人口最多的一戶分到55.5畝。
“雖說是林地,實際上大多為石頭山。山上林木很少,且多為雜灌木,經濟價值低。”恩施市林業局辦公室主任王慶海介紹,2000年,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天然林全面禁伐,可供林農們采伐的商品木材就更少了。從2006年開始,國家每年按每畝山林地5元的標準發放補貼。即使是現在,每畝山林地的補貼漲到14.75元,承包面積最大的一戶一年的補貼也只有800多元。
不僅是新塘鄉,整個恩施市共有林地422萬畝,占國土面積70%以上。2015年,該市探索集體林地“三權分置”(“三權”為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改革,在板橋鎮等地試點,將村民的林地經營權進行有償轉讓,引進市場主體流轉村民的林地,進行整片開發、規模化經營。但是,僅僅擁有經營權的企業,無法得到銀行融資,村民也只能每年獲得少量流轉費。更重要的是,占林地總面積49.29%的208萬畝公益林無法流轉,成為放活林地經營權的攔路虎。
2018年,恩施市從破解制約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入手,進一步深化“三權分置”改革,大膽提出集體林地有償退出的思路——將農民承包的集體林地“收回”,通過“招拍掛”引入社會資本,整體開發利用。
這一改革思路,得到省林業局及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恩施市出臺《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退出與再發包管理辦法(試行)》,首次從政策層面破解放活林權的難題,選取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和林農收入低的新塘鄉保水溪村、沙地鄉麥淌村和柳池村等幾個村進行試點。
2019年,保水溪村和隔江相望的柳池村首批1280畝林地實施林農有償退出,引進恩旅集團開發建設紅花峰林景區,楊冬生一次性獲得170多萬元補償款。
紅花峰林景區建起來,楊冬生和老伴的農家樂也開起來了;去年7月,景區一期開園,該村還有20多名村民進園務工,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
恩旅集團大清江景區副總經理彭前鋒說,紅花峰林景區為大清江景區的一部分,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資3.2億元。其中,支付給林農的林地補償費用為3850余萬元,主要集中在保水溪村;景區商鋪、餐飲等項目也優先向該村林農招租;景區在建設過程中,投入400多萬元對部分荒漠化的石頭山進行了綠化美化,讓山更綠、水更清;景區的開發也豐富了大清江的旅游業態,今年暑期,大清江景區的日均客流量近4000人次。
恩施市林業局局長伍功勛介紹,截至目前,該市共有1.4萬畝集體林地實施有償退出,引入社會資本36億元,林農直接獲益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