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實習生 蘇雅蘭 盧奕涵
近兩年“養生風”盛行,中藥奶茶、中藥咖啡等藥膳在武漢“出圈”。但中醫講究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如何讓藥膳適合不同人的身體狀況?
日前,武漢一家醫療企業將自研的中醫AI大模型“查體GPT”接入西點店,顧客用APP拍下自己舌頭的照片,系統就能辨別其體質的“寒熱虛實”,進而推薦對應的藥膳食品來調理身體,包括面包、咖啡、奶茶、太妃糖等300余種不同的藥膳西點。
拍舌頭能知個人體質
8月12日,在武漢市漢陽區綠地國博財富中心,一家名為“湯頭泡”的西點屋開張不久。與其他烘焙店各式產品堆滿櫥柜不同,這家店里沒有預制產品,也沒有菜單。“客人需要下載‘湯頭’APP,通過拍舌頭判斷體質之后,再根據系統推薦來制作食品。”店面負責人董女士介紹。
28歲的焦女士進店體驗,下載APP并填寫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信息后,她用手機拍攝了自己舌頭的照片。上傳后僅1分鐘,系統就自動生成了一張報告:“舌中、舌側苔略厚,苔滑且有裂紋;舌根干燥。”結論認為:焦女士舌象陽盛,屬于熱證,存在氣血不暢的現象,建議食用梔子豉面包。“最近幾天我確實有點上火。”焦女士認可了這個判斷。
據介紹,梔子豉面包是根據《傷寒論》所載“梔子豉湯”藥方制作而成的面包,內含梔子和淡豆豉等中草藥,可起到“清熱除煩、宣發郁熱”的功效。只見店員根據系統建議,取出相應中藥膨化泡泡米粉混入面粉后開始發酵、烘焙。近兩個小時后,香噴噴的梔子豉面包出爐。焦女士嘗了一口,“傳統面包的甜味里混雜了淡淡的本草香味,吃起來口感很不錯,完全沒有中藥的苦味!”
董女士介紹,目前該店可以制作360款藥膳西點,包括烘焙、奶茶、咖啡、太妃糖等。此外,該店還售賣60余種自產的袋泡茶如五指毛桃、玉米須等、80余種膨化泡泡米如赤小豆、薏苡仁等,通過沖泡食用也可以發揮食療作用。
中醫AI大模型能“望聞問切”
“這家西點店是我們推廣‘查體GPT’的窗口。”武漢知醫邦醫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華淵介紹,“查體GPT”即查體·智能輔助診療系統(英文全稱:ChatiSS, Check and treat intelligent Support System),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中醫AI模型,通過建立超大型的病、證、方、藥數據庫,利用海量用戶健康數據訓練而成,可提供中醫辨證論治的輔助診斷。
該系統已建立了辨證、配藥及組方三大詞庫,共有上億個計算單元格,其中包含17萬多個中醫類詞條,一個藥方有哪些適用癥、適用于哪些人群、有哪些禁忌等條目都能一一對應。“可以說,這就是一個記憶力和計算能力都遠遠超過人類的‘最強大腦’。”李華淵提醒,“目前法律法規確定人工智能沒有醫療處方權,我們的辨證結果只能供用戶參考,具有健康管理性質。”
據了解,李華淵從事醫療行業30多年,2020年5月起,組建40余人的研發團隊開始攻關中醫AI大模型,前后投入近3000萬元后獲得成功。2023年1月上線以來,該系統累積用戶20余萬人。用戶可以通過知醫App、湯頭App、看舌頭App、知醫邦小程序、ChatiSS.com網頁等媒介免費接入系統。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火爆在國內催生了“數智岐黃”“天河靈樞”“岐黃問道”等多個中醫藥AI大模型。這些大模型都“學習”了成百上千本中醫古籍和文獻數據,分析了數以十萬計的真實中醫專家醫案數據以及脈象、舌象、經絡、穴位數據,可實現中醫藥領域知識智能問答、健康咨詢、中醫藥知識圖譜動態交互等核心功能,幫助臨床輔助診療和中醫養生保健。
李華淵介紹,作為武漢市首款中醫AI大模型,“查體GPT”的優勢在于舌診精確度上——該系統在獲取舌診圖片會通過數學模型進行量化,并已既有的中醫理念模型進行集成,最終輸出結果。“根據對比測算,我們的系統識別準確度可達到資深中醫的90%。”目前,“查體 GPT”圍繞舌診功能已獲得了《一種基于氣血津液數學模型的看舌頭的系統》《一種舌診寒熱虛實數學模型的構建方法》《一種用于識別舌頭苔形、苔質數學模型的構建方法》三項發明專利證書。在此基礎上,知醫邦還在研制一款“脈象儀”,可以通過采集用戶的腕脈波譜,來判斷身體狀況。“目前該穿戴設備正在深圳批量投產,脈波譜解析算法已經完成,預計3個月內將正式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