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便深植于華夏兒女的心中,時刻提醒著我們:生態興,則文明之樹常青;生態衰,則文明之花凋零。這是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生態文明智慧的傳承,更是對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路徑的精準把握。只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確保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確保我們的家園永遠綠水青山、生機勃勃,才能確保人類文明在生態的滋養下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始終緊密相連,互為依存,共榮共生。回望歷史長河,生態與文明的關系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講述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從遠古時期的漁獵采集,到農耕文明的興起,再到工業革命的浪潮,每一次文明的飛躍都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然而,當人類活動超出自然承載能力時,生態危機便如影隨形。從瑪雅文明的衰落,到樓蘭古國的消亡,無數的案例都在警示著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二者息息相關,命運與共。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全球共識。綠色發展,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再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莊嚴承諾,中國正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涌現出以生態保護促進城市發展的生動實踐。宜昌市,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率先打響了長江大保護的戰役,啟動了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行動,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如沿江岸線復綠、濕地保護與恢復等,短短幾年時間便實現了從“化工圍江”到“綠意盎然”;南水北調工程的成功實施,確保了北方地區的用水安全,也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持續推進,讓美麗鄉村成為人民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這些實踐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生命力。
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列中來。從環保志愿者的無私奉獻,到綠色出行的廣泛推廣;從垃圾分類的深入實施,到低碳生活的積極倡導。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匯聚成強大的正能量,推動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這種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中國,必將如期而至。讓我們攜手并進,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成(遠安縣市場監管局)
責編: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