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甘曉燕 顧才華
4月3日,鄖西縣六郎鄉百旺農業紅油香椿專業合作社。
剛采摘回來的新鮮椿芽香氣四溢,10余名工人忙著挑選、稱重、裝箱、加冰后,再打包裝車。18個小時后,這批5000斤椿芽將直達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
“和往年比,今年香椿畝產增加了20%,批發價漲了10%。”負責人王德寶介紹,從3月13日頭茬椿芽開采以來,已接到來自西安、武漢、內蒙古等地上百萬元訂單,僅北京新發地一天需求量就達上百噸。目前,合作社每天采摘5000多斤,還收購5000多斤,仍供不應求。
“二道販子”轉身成種植大戶
據鄖西縣志記載,香椿栽植在該縣有至少400年歷史。鄖西境內60%以上的土地屬山地黃棕壤,適合香椿生長。農家房前屋后種香椿樹,山中野生香椿更數不勝數。
香椿被稱為“樹上蔬菜”,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但在以往,鄖西的香椿只是農家飯桌上的一道菜,還未成為富農增收的“生財菜”。
2015年,六郎鄉趙家河村四組村民王德寶回鄉創業,鄖西香椿的命運就此改變。當年,原本開網店的王德寶,第一次嘗試在網上賣椿芽,意外收到很多訂單,而且價格不菲。于是,他當起“二道販子”,發動鄉鄰采摘椿芽,一個春季賣出椿芽上萬斤。
“山里種香椿樹劃算。”2017年,王德寶決定在六郎鄉交通相對方便的木瓜園村、將軍坪村流轉土地50多畝,試點規模種植。
王德寶介紹,香椿種類較多,其中紅油香椿香味更濃,含油脂較多,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既是特種蔬菜,也能做調味品。與一般人種植香椿不同,他請農業專家通過母本提純、性狀測量、區域試驗、品種檢驗等,成功將本地香椿改良為紅油香椿。栽培方式上,采用矮化密植,每畝地栽種香椿樹苗2000株,采摘時間也比傳統方式延長一個半月。
經過6年多發展,王德寶的紅油香椿基地達800余畝。“3月中旬開始采摘,每2天1次,7天一茬,兩個月可采摘20萬公斤。”王德寶介紹,每畝豐產期年收入6000元以上。
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農諺說,“三月八,吃椿芽兒。”香椿是春天獨有的美味,僅有2個月采摘時間,而且價格也從上市初的每斤幾十元下降到幾元。
能否打時間差,把香椿做成“四季生意”?王德寶不再滿足于僅在春天做椿芽買賣,他投資建加工廠,開發出腌漬香椿、香椿醬、香椿油、香椿茶等系列產品。
“一瓶香椿醬220克,售價15元,附加值比賣椿芽高多了,去年僅香椿醬就賣了100多萬元。”王德寶介紹,每年到谷雨前后,椿芽上市量大、價格低時,就用鮮椿芽來加工成“香椿四季菜”,年產值500余萬元。
同時,王德寶還通過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成功將春天的美味做成“四季生意”。
如今,他牽頭成立的百旺農業紅油香椿專業合作社,與鄖西縣50個村、400余農戶達成訂單合作。今年,合作社將收購香椿芽100噸、香椿種子30噸、香椿苗50余萬株。
“門前一樹椿,春菜不擔心,栽一次采30年,每年忙2個月,不耽誤發展其他產業。”六郎鄉黃溝村村民吳永發介紹,自家種有5畝香椿,附帶收購同村香椿,4天賣了3000斤、2.1萬元。
“春有頭椿蒸著吃,夏有嫩葉燙著吃,秋有嫩截兒焯著吃,冬有椿醬蘸著吃。”鄖西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晗介紹,該縣依托百旺合作社等龍頭企業,大力建設種苗繁育、生產基地,加大香椿產品研發、品牌認證力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香椿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成功將“鄖西香椿”培育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截至目前,全縣已發展香椿12萬畝,年產值達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