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荊楚,大江涌新潮。
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是湖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戰略之舉,是積極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路徑,是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楚篇章的行動路徑。
4月18日起,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關于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精神解讀系列新聞發布會。
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湖北這樣作答——
率先探索有效路徑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
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以實際行動
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次考察湖北、參加全國人大湖北代表團審議,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目標定位,要求湖北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作為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把湖北工作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謀劃和考量,深刻認識到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湖北是系統性、重塑性的戰略機遇,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是湖北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是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路徑和載體。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目標任務。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省委省政府以編制實施《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為抓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對先行區建設進行總體設計。
這次又制定出臺《實施意見》,對先行區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細化實化到發展思路、實施路徑和工作任務上,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在湖北落實落地,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湖北有基礎、有條件
率先探索有效路徑
建設先行區,是立足湖北基礎和條件作出的積極探索。湖北作為經濟大省、科教大省、生態大省、農業大省,有經濟結構優勢、資源要素優勢、地理區位優勢、良好發展勢頭,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湖北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完全有基礎、有條件率先探索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先行一步,努力實現從沿海開放的“后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應變局、育先機、開新局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
建設先行區,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必須推動發展方式轉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指出,湖北要走在中部地區崛起前列、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從“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模式,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是我國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也是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
湖北作為內陸省份,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外向型經濟發展相對不足。特別是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世紀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和時代特征,湖北只有緊緊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加快先行區建設,才能應變局、育先機、開新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建設進展
整體推進 重點突破
先行區建設強勢開局全面起勢
創新活力加速涌動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湖北先行區建設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重點,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放眼荊楚大地,一批創新高地加快崛起。武漢獲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加快建設,187個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引領帶動區域創新加快發展。
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速培育。漢江實驗室實現湖北省國家實驗室“零的突破”,9家湖北實驗室全部進入實體化運行,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接連涌現。梳理形成一批“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清單,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有效突破產業瓶頸,涌現出超快激光器、400G硅光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五大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
光谷作為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主陣地,“鏈主”企業的區域根植效應不斷擴散,正以點帶面促進中小企業凝聚發展,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創新生態。
當前,湖北完善“鏈長+鏈主+鏈創”推進機制,擦亮優勢產業“金字招牌”。
鏈長抓總——湖北建立省委常委領銜推動、省直部門協同聯動、院士專家智力支撐、工作專班推進落實的工作機制,全力落實三年行動計劃和重點任務。
鏈主帶動——一個優勢產業安排1家國有企業、1—2家大型民營企業擔任“鏈主”,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帶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鏈創支撐——湖北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對接產業鏈龍頭企業、供應鏈重點企業,組建優勢產業創新研究院和工程技術中心,開展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湖北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達到16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高技術制造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31%,經濟含新量持續攀升。
三大都市圈和強縣工程縱深推進
2022年12月,《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武漢都市圈成為第7個獲批發展規劃的國家級都市圈。自此,武漢、鄂州、黃岡、黃石同城一體化發展邁入新階段。當前,武漢都市圈“跨市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已達410項,基本涵蓋了民生高頻重點事項。
去年以來,湖北縱深推進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武鄂黃黃快速路網、新港雙柳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打通13條斷頭路瓶頸路。高標準編制發布《武漢新城規劃》,謀劃實施億元以上項目205個,今年計劃完成投資407億元。《襄陽都市圈發展規劃》和《宜荊荊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實施。
湖北還加快實施強縣工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統籌縣城、鄉鎮、村莊三級服務體系,政府、社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三級治理體系,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2022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5.8%、7.9%,均居全國第一。
深化改革 四向拓展
湖北省深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改革。落實“多規合一”一張藍圖,推動“以項目建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向“以規劃為主導的項目建設模式”轉變,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
不斷深化市場、政務、社會、開放、法治、要素、設施等“七大環境”建設,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營商環境新高地。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調查顯示,92%的市場主體對湖北省營商環境表示滿意。
當前,湖北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以花湖機場建成投運為契機,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努力從沿海開放的“后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
鐵水公空,構筑“硬聯通”。湖北加快推進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等5個高鐵項目,推進長江航道“645”工程,高質量建設以天河機場、花湖機場為核心的空鐵(軌)聯運樞紐,實現立體交通四向拓展、鐵水公空四網互聯。
商物資信,搭建“軟聯通”。湖北加快建設全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引進世界一流供應鏈物流龍頭企業,組建湖北國控、楚象供應鏈集團、華紡鏈集團、長江汽車產業供應鏈公司,持續提升湖北省供應鏈物流企業市場競爭力。
國內國際,加快“雙聯通”。堅持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爭取中歐班列區域性樞紐節點建設,暢通開放大通道。以建設國際貨運航空物流樞紐為目標,提升花湖機場運營管理能力和水平,首條國際貨運航線已經開通,年底前計劃開通40條國內貨運航線和4—6條國際貨運航線,努力打造服務全國、聯通世界的“空中出海口”。
高水平安全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湖北河流眾多,湖泊棋布,肩負著“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的政治責任。
堅決守住水安全底線。有序推進“61835”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強江河湖庫堤防建設,確保江河安瀾、社會安寧、人民安康。
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劃定并嚴守6925萬畝耕地保護紅線,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斤以上,既守好“荊楚糧倉”,又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湖北貢獻。
堅決守住能源安全底線。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大規模開展新能源百萬千瓦基地建設,10個項目一期400萬千瓦全部開工。
堅決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長江經濟帶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十大行動,爭創三峽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保持在Ⅱ類,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4.2%。
加快先行區建設
是湖北牢記殷殷囑托
扛起光榮使命的
政治擔當
加快先行區建設
是湖北心懷“國之大者”
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
現實需要
加快先行區建設
是立足自身基礎和條件
以湖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的
積極探索
“先行區”不是喊出來的
是干出來的
全省上下要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
在牢記囑托中錨定前行方向
以奮發有為書寫先行區建設的“荊”彩故事
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出品
策劃:張磊 陳會君
編輯:趙琳 婁雅玲
攝影:記者薛婷 梅濤 柯皓
通訊員付蓓蓓 鄭守龍 汪新建 曹忠宏 李明
海報設計:羅懌
文字來源:湖北日報 《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