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最近,一名小伙用AI工具生成了離世奶奶的虛擬數字人,并與之進行視頻對話。AI奶奶頭發花白,像生前一樣用方言嘮叨,表情惟妙惟肖。此事迅速激起熱烈討論,網友彈贊不一。
“AI寫假新聞”“AI換臉”……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引發的質疑、出現的問題,已然真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AI對法律、安全、道德倫理、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可能造成的復雜挑戰和顛覆性影響,或將遠超你我的想象。
4月1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研發、應用等不同環節需遵循的社會倫理,對知識產權與個人隱私保障等法律義務,以及服務平臺應遵守的相關法規和應盡責任,明確了標準和要求。
技術革命的征途上,往往機遇和風險并存。AI技術在不斷地迭代升級,相伴而生的風險和問題也在因時而變。人工智能會有自我意識嗎?它將對社會、文化、知識系統造成何種沖擊?“人機邊界”到底在哪里?未來人類有能力與人工智能“抗衡”嗎?面對這些隨發展在變化的問號,需要不斷以動態眼光“找漏洞”“打補丁”“填空白”,在實踐探索中持續作答。
近年來,針對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應用,相關部門已連續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文件,《征求意見稿》因時因勢作出進一步規范,就是探索一套敏捷高效的監管途徑,最大限度地及時應對和處置技術發展伴生的各種風險,使各方主體遵循更加清晰的標準和指向。面對時下爆火的生成式AI產業,《征求意見稿》體現了監管前置的思路。隱患苗頭初現之時,及時亮出有序通行的關鍵綠燈,讓這條“快車道”上的競賽者,清楚地知道哪些紅線不能闖,才能促進生成式AI趨利避害、平穩向前。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瞬息萬變,作為未來全球競爭的決定性領域之一,無論是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還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都是毋庸置疑的。強化監管的目的,不是添置束縛手腳的條條框框,限制或管死人工智能工具的開發。而是要立好規矩、劃定紅線,推動健康、有序、長遠的發展,引導人工智能向善向好在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