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槽上生長著新鮮生菜,槽下是水。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劉濤 胡羅寧
魚養在水中,蔬菜種在土里,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二者完全不搭界。
但在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柏林村,正探索一種“魚菜共生”的生態農業模式,水下養魚、水面種菜,實現一水生雙財。
4月7日,走進柏林村“魚菜共生”生態農業基地,眼前9個溫室大棚一字排開。
養魚大棚內,隨著增氧機不斷把氧氣輸送進養殖池中,推動水流迫使魚兒不停地“健身”;撒下一把魚食,成群魚兒躍出水面搶食,泛起晶瑩水花。
“6個魚池,目前養有約1.2萬尾鱸魚。”技術員張茂會介紹,魚苗于去年12月投放,今年8月可以出第一茬魚,按1.5萬斤、均價16元來算,可收入25萬元左右。
在其余8個蔬菜種植大棚內,32個長43米、寬1.4米的種植槽整體排列。槽中水流暗動,水面則漂浮著一片片帶孔泡沫板,孔中栽植著生菜、番茄、芹菜、空心菜、小白菜等,長勢喜人。
張茂會掀起一塊泡沫板,解釋其中的玄機:首先是養殖池養魚,水中會殘留飼料和魚糞便,長時間積累對魚有害,卻是種菜所需最好的有機肥。借助管道和水流設計,將養殖池中的水引入堆有礫石的硝化池過濾,并經微生物分解處理,轉變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然后輸送到種植槽種植蔬菜。蔬菜根系吸收養分的過程,也是凈化水質的過程。經蔬菜吸收凈化后的水,又回流到養殖池,繼續養魚。同時,蔬菜種植槽的水中,還套養泥鰍、鱘魚等,一舉多得,增加收益。
“以水為‘媒’,如此循環往復,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閉環。”張茂會說,這就是“魚菜共生”生態系統,將傳統水產養殖和無土栽培技術“無縫銜接”,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不施肥、不打農藥,是一種環保、安全、健康的生態農業模式。
“這些剛采摘的生菜、芹菜,中午就能端到游客的餐桌上。”正值生菜、芹菜采摘期,張茂會輕輕一提,蔬菜就采摘下來。
張茂會介紹,種菜也十分輕松,直接把菜苗往泡沫板圓孔里一放,只用等它生根發芽即可,省力又省工。每個種植槽固定種植1080棵蔬菜,一茬蔬菜收入1500元左右,32個種植槽,一年蔬菜收入20萬元左右。
近年來,張灣區借助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現代化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增強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業產業發展能力。去年,柏林鎮引導投資200萬元,探索“魚菜共生”生態農業項目;至目前,已建設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魚菜共生”大棚9個,1個大棚養魚,8個大棚種菜,吸納6名村民就地務工。
“采用循環高效種、養模式,人力、肥料及土地資源上節約不少。”柏林鎮柏林村黨支部書記楊群介紹,目前,正推進項目二期、三期建設,全部建成后可年產魚6000公斤、蔬菜5.5萬公斤、泥鰍4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