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夏中華 通訊員 李洪江 胡攀
撂荒崗地變身智慧果園,土地補償金撐起集貿市場,廢棄學校改造成網紅民宿……近年來,鄂州市鄂城區鄉村振興借力黨建紅色“引擎”引領,正促進全區79個村集體與5.2萬戶村民實現“雙向奔富”。
碧石渡鎮樟樹嶺村曾是省級貧困村,集體經濟是空殼,村民們大多外出打工。2018年,應村黨支部力邀,“礦老板”陳國華返鄉流轉500余畝荒地,組建“樟嘉裕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
這些荒地分屬3個村灣近200農戶。5年來,上百位村民在合作社干活領薪,累計總收入達200多萬元。同時,這里也成為村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2022年,樟樹嶺村集體收入超2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2多萬元。
華山村位于鄂州與黃石交界處,村集體一度窮得發不出工資。2009年,花湖開發區開創之初,八成土地在華山村,因而有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征用補償款。
是分攤到家家戶戶,還是集中投入辦大事?“關鍵時刻,村干部和村民黨員一起頂住了壓力,攥指成拳謀長遠。”現任村黨總支部書記葉良春也參與決策,對14年前的情景記憶猶新。
就這樣,全村用“頂”下來的第一桶金先建集貿市場,后又規劃工業園區,打牢了發展基礎。如今,村里各類經營主體遍布,村民們大都在家門口就業。2022年,華山村集體收入達430多萬元,其中270余萬元用于村民福利。
為探路更多模式帶動村集體與村民“雙向奔富”,鄂城區還將村“兩委”干部獎勵報酬與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掛鉤。
汀祖鎮岳石洪村將村級閑置多年的學校、礦山、礦廠等集體資產入股,與百村集團合作開發農文旅項目,通過折價入股、保底分紅等方式,讓村民變股民,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
樊口街道整合10個村(股經社)資源共同入股,成立全區首家村級資產運營公司——湖北樊昊集團綜合服務有限公司,承接了轄區內武漢港園區保潔服務、歐冶鏈金公司餐飲服務以及公共設施、廣告宣傳制作、應急搶修等項目。2022年,樊昊集團實現收入810萬元,凈利潤80余萬元,帶動200余人就業。
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不僅讓村“兩委”干部獲得獎勵,也讓村民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統計顯示,鄂城區2022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5699萬元、同比增幅達29.8%;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4610元,同比增長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0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