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這一話題,近年來已不止一次登上熱搜。
從新近遭質疑的“專家談房貸年齡期限可延長到80歲”,到前不久受熱議的“專家建議結婚登記年齡降至18歲”,再到備受詬病的“專家建議不要使用空氣炸鍋”“專家不建議年輕人掏空六個錢包湊首付”,一些引發廣泛質疑的“專家建議”,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常給人一種脫離生活的不現實感。乍一看,這些建議并非毫無道理,可細細揣摩,卻不符合經驗事實,更落不下地。
源自實踐的專家建議,最終也應歸于生活。進入公共場域的專家建議,不應只是基于專業領域的一家之言。專家之所以稱為“專家”,就是因為在其自己的領域內經過了多年的專項研究,有著比較深刻和專業的理解。專家建議,就更應當議在老百姓的心坎里,落在具體可感的生活中,其價值才能得以彰顯。觀點、建議要讓人聽得進去、樂于接受,立場客觀、內容專業、邏輯嚴密固然重要,考慮到受眾實實在在的現實因素和樸素情感,同樣也很重要。專家建議的含金量,不是靠博眼球、有熱度的“走紅網絡”來體現的,而是要靠群眾的認可度、接受度、獲得感來檢驗。
分析一些專家建議頻頻引來“拍磚”的原因,有的是偏頗地以點概面,缺乏求真求實的精神,少了科學嚴謹的調研;有的是研究問題視角單一,談論某個具體問題沒有照應諸多現實因素;有的是脫離社會、信口開河,居高臨下的姿態,令人心生隔閡、難以共情;還有的是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標新立異,違背基本常識。此外,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自媒體或冒充專家,或斷章取義,隨意捏造一些觀點來嘩眾取寵。人們需要的是真才實學的專家、經世致用的建議,那些忽視現實語境的空談、與大眾生活經驗不符的“高招”,讓人無所適從,被老百姓稱為“磚家”,一點也不冤。
在不同細分領域高度分化的今天,大到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的運行規律,小至個人的健康安全、生活習慣,人們經常需要專家來提供專業指導。“建議專家不要建議”,表達了人們對這類“浮夸”行為的不滿和質疑,并不是真的要專家們“閉嘴”,而是期待專家們更加珍視自己的公信力,提出更多有價值、懂人心、接地氣的建議,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適應社會、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