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立足全局、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提出的重大工作部署。打造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是省委賦予宜昌的最新定位、終極目標、重大考題。夷陵是“國之重器”三峽大壩所在地、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視察長江調研過的地方,我們緊緊圍繞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堅持謀定后動、謀定快動,認真思考、系統研究,提出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爭當先鋒,在宜昌打造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中勇當示范,關鍵在于寫好“水、綠、新、強、城、治”六篇文章。
寫好“水”文章,強化流域治理
持續抓好“污染治理、防汛防澇、水系連通”,構建立體化水環境治理網絡。理清“污染源—排放口—受納流域”為主線的治理對象,堅持源頭污染清零,污水排放達標、河道岸線清潔的原則,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方位、全過程、全流域治理。樹牢底線思維,以“洪區居民搬一批、河庫堤防建一批、河道淤積疏一批”的思路,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抓實抓細防汛工作,確保山河安瀾。結合夷陵城市布局,建設一批城市濕地,親水空間、濱河公園,形成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城市水景觀。
寫好“綠”文章,守住良好環境
圍繞“氣、林、土、礦”,科學治理與保護,繪就“生態畫卷”。以PM2.5和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工地揚塵、秸稈焚燒、廢氣排放等關鍵環節,圍繞重點行業開展綜合整治,穩步提升空氣優良天數比率,解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推廣應用條帶式膠結充填采礦、重介質選礦、光電選礦等先進生產工藝,堅持前端減量、中端提級、末端應用全程治理,達到資源高效利用和減少磷石膏產量的成效,推動礦山生產向“綠色化”“集約化”轉型。
寫好“新”文章,搶跑產業賽道
以楚能項目為核心支撐,圍繞“新賽道”,抓住窗口期,用好機遇期,跑出加速度。繪出上中下游企業“招商地圖”,通過“以商引商”“鏈主招商”,瞄準新能源動力電池鏈中下游相關產業開展精準招商,重點引進一批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動力電池回收等優質企業,加快形成新能源電池“材料—電芯—電池—應用—回收利用”全產業鏈,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矩陣”,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占據先機,力爭建成鄂西新能源產業基地。
寫好“強”文章,完善產業體系
加強“三產”聯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五鏈一體”,不斷鍛長板、補短板、抬底板,每年投入5000萬元,連續五年,實現“三農”整體躍升。將“八大產業鏈”再聚焦,重點在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方面,盯緊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等頭部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再招一批50億級、100億級龍頭項目。圍繞高鐵北站產業園,通過建立合作聯動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兌現惠企政策等方式,打造千億工業產業集群。形成“穩一產、強二產、促三產”的“強產”格局。
寫好“城”文章,提升城市能級
順應人口轉移趨勢,完善“四大組團”城鄉布局,構筑“主城抓產業、壩區壯農旅、城北強門戶、西北保生態”的組團分工和“一主兩翼多極”的新型城鎮體系。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加快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社區服務提升、道路交通微改造等,精準提供“全齡化”公共服務。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規劃方針,推動城市建設出精品、出亮點,多維度、多視角突出“立體城市”風貌,不斷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綠化品質,合理布局城市“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景、出門見綠。
寫好“治”文章,抓好共同締造
以“黨”領“治”,圍繞黨委指揮領銜、責任單位多元共建、街道主導推進、社區落地見效、小區精準實施的五級筑堡體系,堅持把“C位”讓給群眾,扎實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走深向實。以“智”提“治”,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運用大數據加強對群眾訴求的動態監測和分析研判,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以“法”促“治”,健全社會治理制度保障,有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和調節社會事務,以法治方式破解信訪維穩、社會矛盾等基層治理難題。
稿源:荊楚網
作者:肖鵬飛(中共夷陵區委書記)
圖片:夷陵區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