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新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校外旁聽時不幸離世,年僅35歲》讓人痛心不已,文中稱10月11日上午8時左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青年教師趙艷云在華中科技大學聽課時突然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給妻子和一對年幼的兒女,留下無盡的悲慟……
近年來,年輕人突發心臟驟停導致猝死的新聞頻頻出現,令人唏噓。正值年富力強的年齡,為何會突然心臟驟停,甚至連一些運動健將也不例外?為此,我們采訪了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胸痛中心張勇主任。
年輕人猝死越來越常見
“猝死的人中,八成以上是心源性猝死,而其中冠脈粥樣硬化導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又占了絕大部分。”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胸痛中心張勇主任介紹,年輕人猝死確實越來越常見了。10年前,40歲以下的猝死患者一年也碰不到幾個,現在有時一個月就會碰到好幾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也不鮮見。
張勇主任介紹,“壓力和不良生活習慣讓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至少年輕了10歲。”潛藏的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高壓高強度的工作,不規律的生活,加班熬夜,過食高鹽高糖高脂食物,喝酒抽煙,不愛運動,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引發心臟病甚至是猝死的“罪魁禍首”。
年輕人心梗更容易“要命”
年輕人發生心梗的猝死率比老人要高得多。張勇主任解釋,冠狀動脈是心臟供血的“主干道”,其他血管是“小路”。很多老年人長期心肌缺血,在“主干道”逐漸被“圍堵”的過程中,旁邊的“小路”會被慢慢“打通”,一樣能供血。
而絕大多數年輕人心梗都是首次發病,一旦“主干道”被血栓堵住,或是突然血管痙攣關閉,就會出現完全“斷流”,極易發生大面積心梗甚至猝死,冠心病年輕化是年輕人猝死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挽救猝死黃金5分鐘極關鍵
對于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要特別引起重視。張勇主任提醒,相當一部分人在猝死前都有預兆,比如會突然出現心慌、喉嚨發緊,胸悶喘不過氣,渾身無力,眼前突然黑矇甚至是發生暈厥。此時應該馬上休息,立即到醫院檢查明確病因。
很多年輕人看似健康,并不是真的就沒問題。張勇主任介紹,年輕人諱疾忌醫,很少定期體檢,心臟隱疾難以發現。他表示,要預防心源性猝死的發生,需要在心臟專科做一個常規體檢排除器質性心臟病。生活方式上,應健康飲食,避免肥胖,戒煙戒酒,不要熬夜,發展健康愛好,避免不良的壓力誘因。
除了必要的心臟檢查外,極有效方法是:發現心跳呼吸停止,第一目擊人除了撥打120急救電話外,極好能在“黃金5分鐘”以內實施心肺復蘇。張勇說,心源性猝死從癥狀出現到腦死亡只有5分鐘的搶救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即便是心跳恢復,大腦的損害也不可逆了。
張勇建議,學校和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學學心肺復蘇急救。另外,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公共場合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不管是心臟停跳還是心臟亂跳,心臟按壓都只能延長心跳的持續時間,現場快速啟用除顫儀,能讓心跳在極短時間內重啟,是挽救生命更有效的方法。”(陳晨 通訊員 呂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