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廖正強展示稻草繩成品。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通訊員 程榮東 楊鵬程
稻草一公斤0.24元收上來,機編成繩一公斤可賣到1.25元。在安陸市雷公鎮,稻草成了“致富寶”,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編織稻草繩隊伍。“一戶來一個代表,培訓學習用機器編織稻草繩。”安陸市雷公鎮柏橋村支部書記易登強,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介紹,該村剛給來自雷公鎮多個村的120戶農民搞了培訓,其中50戶是貧困戶。“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綠化的規模和體量越來越大,稻草繩的用量也越來越大,有時甚至會出現稻草繩難買的情況,其價格自然跟著就上來了。”9月4日,安陸市園林局副局長吳澤真接受采訪時表示,新種植的樹木,主要是喬木,為避免陽光直射樹干水分蒸發,需要大量的稻草繩纏繞以保濕,以此確保苗木的成活率。
用稻草編織的草繩,最初應用于陶瓷制品包裝,近年來,用途擴大到苗木、花草、管道、機械、化工設備等方面,市場需求量不斷上升,加上人工成本上漲,草繩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不過,雷公鎮過去并無編織稻草繩的傳統,突然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來學習編織稻草繩?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事多虧了村民廖正強,是他從外面帶回了這項致富技術!
廖正強,今年47歲。從1999年起,他一直在廣東打工,有一個工友的岳父母家住天門皂市,從事園林稻草繩編織。2011年,因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廖正強回鄉創業,但干點什么好呢?他想到了工友常常提及的稻草繩編織。
說干就干,廖正強先后跑到天門以及河南新鄉等地取經,并進回草繩編織機。“那時秸稈沒人要,自己騎個三輪摩托車,一車車地直接從別人田里拖回來,不用給錢。”廖正強說,他家只有幾畝地,秸稈量不大,別的村民都歡迎他去拖。編織成繩后,剛開始經朋友介紹,將產品賣給了安陸的園林部門。慢慢地,銷路打開,產品賣到孝昌等地。再后來,賣到了湖南、江西等省。
銷路打開后,量也跟著上來了。2015年,廖正強所在的柏橋村,瞄準商機成立合作社,從事秸稈回收利用和草繩加工銷售,引進數百臺草繩編織機,一戶一臺免費發給社員農戶從事草繩編織,合作社則定價回收成品。“社員現在越來越多,業務正在向周邊10個村拓展。”“這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好模式,不僅變廢為寶,還綠色環保,并創造價值。同時,編織技術簡單易學,上手快。”雷公鎮干部李婕表示,編織加工成草繩,既為稻草找到了好出路,還有助于貧困戶增收,為此,該鎮正強力推廣這個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發揮產業的帶動作用。
據介紹,合作社的稻草繩產品,現已銷往武漢、山東、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稻草繩供不應求。易登強說,去年稻草繩銷售1000噸,銷售額125萬元。
如今,廖正強負責合作社的生產和銷售,在當地已成了遠近聞名的“稻草繩經紀人”。“除去大約5%的稻草損失,還有電費和人工成本,稻草繩收益相當可觀。”廖正強邊說邊手動喂料,演示機器編織稻草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