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建三局聯合打造的湖北省首個建設者之家——武漢“臨空港建設者之家”正式揭牌,將為轄區內農民工提供黨建、生活、法律、衛生健康等10項服務,高峰期可覆蓋3萬余人。
21日上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隨省、武漢市、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中建三局等建設單位農民工代表,率先走進臨空港建設者之家。
在工地上找到家的感覺
建設者之家建筑面積3003平方米,由一個半開放空間和一幢兩層小樓組成,采用輕鋼材料裝配而成,可以跟隨建筑工地一起搬遷。在一路之隔的中建三局武漢京東方、康寧玻璃廠等重點建設項目工地,目前有1萬多名一線建設者奮戰在此,預計高峰期將達到3萬余人。
建設者之家功能區一樓設有建設者大講堂、平價超市、工友創新室、醫務室、VR安全體驗館、苗苗空間、法律咨詢室,為工友及子女提供法律咨詢及疾病診療服務;二樓設有工地書屋、心靈驛站、黨員活動室等,為農民工提供生活服務、法律服務、衛生健康等10項服務。
走進建設者之家,在半開放式“客廳”里,設有電視、桌椅和健身娛樂器材,方便工人們在此打牌、下棋、健身和聊天,整體面積接近700平方米,全區域WIFI覆蓋。建設者之家黨支部副書記蔣瓊說:“農民工既可以在這里學習,也可以娛樂,還可以交朋友,結識其他建設單位的年輕人,跟家人視頻聊天,暢敘親情。”
“人群在哪里,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蔣瓊介紹,建設者之家除了提供物質、生活上的服務和幫扶,還將在加強流動農民工黨員管理上推陳出新。黨支部將建立跟蹤教育的工作機制,常態化組織農民工黨員開展“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等組織活動及黨內日常教育管理,確保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的組織,哪里就有完善的黨內政治生活。
讓建設者喝上“暖心湯”
和半開放式“客廳”緊緊相連的是建設者大講堂,是整個“建設者之家”的核心活動區域,為農民工提供理論政策時事政治宣講、技能培訓、法律課堂等各類學習培訓,是農民工拓展技能、提升自己的“圓夢”之地。
“我們還將定期播放電影、新聞、教育紀錄片等影視資料,真正做到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學習服務。”建設者之家黨支部書記、柏泉街黨工委副書記徐芳介紹。
“一線工人普遍為外來務工人員,平時常駐工地,生產生活條件都比較差,業余生活也比較匱乏,我們通過在此設置各類功能區,為工人們提供貼心服務,實現精準幫扶。” 徐芳介紹,臨空港建設者之家主要以農民工黨建、農民工集體入會、農民工志愿服務為著力點,重點為農民工提供黨建、生活、法律、衛生健康等服務。
武漢京東方項目的農民工黨員王俊說,“作為一名城市建設者,作為一名流動黨員,我感受到了黨組織的溫暖,建設者之家讓我們在城市里也有了一個‘家’。”
“長期以來,建筑工人為城市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除了辛勤地工作,很少有業余生活,因為一般都住在交通并不算方便的工地里,也缺少豐富的服務設施。”
中建三局黨委副書記胡金國介紹,建設者之家項目正是試圖彌補這些不足,讓廣大工友在城市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暖。
大門永遠敞開
“我們建設者之家的大門永遠向大家敞開!”蔣瓊對記者說,這里周圍交通不是很便利,為了盡可能覆蓋全區的工人,還特地增開了兩條公交線路,“公交站點一出門就能看到,非常方便”。
為了讓建設者之家運轉起來,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建三局一公司均派專業人員常駐,并與相關政府部門形成聯動。“如果有農民工子女想來讀書,我們可以聯系教育部門,確保有學上。”蔣瓊說。目前臨空港建設者之家已經設立了站長、社工、法律服務人員、全科醫生等,人員配備和組織架構完整,像社區服務中心一樣為工人們提供“一站式”的多元化配套服務。
接下來,除了每天提供圖書借閱、電影放映、法律咨詢及民事糾紛調節服務等基礎服務外,還將結合實際開展義診活動、關愛農民工子女、優秀女性走基層等特色活動。
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邂馨介紹:“臨空港建設者之家意在聚合各界的資源和力量為廣大建設者提供生活便利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打造屬于建設者們自己的家,提升廣大建設者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楊麟、成熔興 通訊員李煜 陳依玲)
(責任編輯: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