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網8月3日訊(作者 詹 玨)近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常林集團因涉嫌項目空轉、科研造假備受輿論關注。常林集團所謂“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高端液壓產品”中,一款液壓泵是將日本川崎的泵涂掉油漆,換上中川的標牌就通過了鑒定。多么耳熟的故事,當年“漢芯”造假的手法就是這個模式。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企業披著高科技和創新的外衣、行欺騙之實的偽創新亂象屢禁不止。居然是,只要文本寫得好,專利一般跑不了。可以肯定,偽創新不僅破壞風氣,最后也會被市場淘汰。與其玩文字游戲做面子工程,不如踏踏實實專心搞研究,這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有些企業不僅以弱專利偽裝技術進步,還善于造假、夸大市場需求與訂單量來造勢。一些互聯網領域創新不安心根植于核心技術,而是熱衷于過度炒作假需求來玩資本游戲。如此下去,惡性循環,勢必遲滯我國科技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擁有高質量的專利,就意味著可以獨家壟斷這個專利產品的市場,才會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家企業發展要是有很多專利在手,猶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專利可以增加無形資產的存量,提高企業的品位,促進產品的銷售。然而高新技術企業不能一味追求專利數量,不顧質量上的嚴格把控,甚至只是將擁有的專利當做“裝飾”,而企業產品并沒有做到更新換代,虛有其表,這是很不利于企業健康發展的。
近幾年專利申請、創新項目申報中反映出的“數字沖動”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導致一批所謂核心技術與創新成果只能看不能用,更不能產業化,干擾了創新秩序,損害了創新氛圍。缺少原始創新、重大創新,不愿意坐冷板凳下硬功夫,而是一心想掙快錢、搞快餐式創新是不可取的,這樣的企業經不住市場的檢驗,無法經受住市場的仔細甄別,很快被大家拋之腦后。
有關職能部門對專利認定和復審時,審核形式不能只是以紙質申報材料為主,還應加大對項目資金中研發費用支出的審查,增加對產品的實地實景驗收等,建立科學評判的遴選機制。市場客體也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因為企業專利證書較多就被唬住。當下“貼牌式創新”層出不窮,更加需要提升識別能力,不給偽創新企業留下市場。通過偽創新的方式辦企業做學問,這并不是長久之計,相反,只有將專利的優勢和高質量的產品相結合,企業才能屹立不倒。
要學習那些真正下功夫的科學家,例如馬偉明院士,幾十年如一日,長期致力于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原始創新研究,承擔國家和國防重大裝備重點課題40多項,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40多項,20多項關鍵技術成果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航母電磁彈射技術的突破,最近又拿出潛艇"無軸泵噴推進器"技術,已經超越美國。只有這樣的專利,這樣的創新,才能鑄就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