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領航,找到三產融合金鑰匙
——羅田三里畈鎮的振興攻略
圖為:三里畈鎮的格桑花海引來不少游客。(視界網雷仲才攝)
享譽四方的“甜柿之鄉”,聞名大別山的三里畈溫泉,昔日是資源名氣大、百姓少實惠。
而今,農家旅館鱗次櫛比,游客絡繹不絕,以生態農業觀光、農耕文化體驗、溫泉養生為特色的溫泉風情小鎮初具規模,去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23.6%;全鎮6000多農戶受益于旅游,戶均增收7764元。“多虧了旅游+,讓我們找到了三產融合這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6月19日,羅田縣三里畈鎮黨委書記葉永清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近幾年該鎮相繼建成了豐太溫泉、瑞源葡萄園、今古寺有機茶園等一批特色鮮明、綜合帶動功能強的新興旅游產業,成為三產融合發展的強大引擎。
接工業連電商,甜柿俏了農民笑了
大別山麓,柿樹繁茂,蒼翠欲滴。
皮薄、肉厚、甜脆爽,以甜柿名揚四海的鏨字石村,被譽為“中國甜柿第一村”。
然而在幾年前,即便在豐收年,韋義芬一家人的日子仍過得緊巴巴的。
韋義芬是村里的貧困戶,她這個外地媳婦是家中7口的唯一勞力,公婆和兩個孩子都患有慢性病。“以前柿子不值錢,一塊錢一斤都賣不完。”41歲的韋義芬回憶,她家有70多棵柿樹,年產精品柿子大約有1萬斤,販子收走的只有一半,剩下部分要么送人要么爛在樹上。
而這兩年,同樣產量的柿子,韋義芬家的收入卻翻了幾番,竟有近4萬元。為何?
“現在不愁銷啦!”村支書熊俊明介紹,鏨字石村共種有甜柿2000多畝,去年產量160萬公斤,通過策劃“電商大戰”、甜柿文化節等方式銷售新鮮甜柿70萬公斤,做成柿餅、柿片、柿干等禮品的大約有30萬公斤,柿干、柿汁還遠銷海外,剩余的60萬公斤甜柿由羅田縣食為天藥業有限公司以保底價收購,用于提取“柿單寧”作醫藥中間體。
該鎮還建成甜柿公園,集歷史、人文、山水、采摘、旅游、休閑于一體,年均接待游客2萬人次。
韋義芬的公公熊火榮也趕起了時髦,在網上論個賣柿子,每個3元;還帶游客來村里搞“竹竿打柿子”體驗游,每斤4元;線上線下賣不了的,龍頭企業照單全收。
僅2017年,鏨字石村300多戶柿農戶均增收2萬多元,最高的單個農戶年收入17萬元。
葡萄或進游客手提袋,或進釀酒生產線
原來種葡萄,搞批發,每公斤葡萄10元;近兩年,以觀光采摘為主,“美人指”的葡萄最高采摘價每公斤100元。“同樣的葡萄產量收入大不相同,主要得益于當地政府推進‘接二連三’的三產融合發展思路。”湖北瑞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丁際云告訴記者。
所謂“接二連三”,就是農業產業基地有一定規模后,為增加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加工特色農產品,做強第三產業,吸引游客觀光體驗。
瑞源農牧的葡萄基地升級為觀光休閑農業后,流轉土地3000多畝,建成了鄂東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包括500畝無公害設施葡萄基地,1000畝有機核桃基地,1500畝以板栗、櫻桃、水蜜桃、紅心柚為主體的名優特有機果園基地,以及金銀花、油牡丹基地,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1.5萬人次。
此外,鎮里還招商引進安徽一家葡萄酒生產商,將觀光采摘剩余的葡萄加工生產“凈食潔土”牌紅酒,確保所有葡萄要么進入游客的手提袋,要么進入酒廠生產線。
挖掘“禪茶文化”,拓寬“旅游+”渠道。湖北今古寺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本是種賣茶的,擁有今古寺、蘭家山兩個總面積1000畝的有機茶葉基地,公司以茶為媒,建起茶葉公園,發展生態游,向游客推介茶文化,茶園餐廳生意也紅紅火火,年均接待游客3000人。近期,該公司還準備建民宿,方便城里人體驗“鄉愁”。
在三里畈,農業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還有昌大農牧、雙豐合作社等9個農業產業基地。該鎮黨委副書記肖建武表示,政府在推動三產融合上實行項目扶持、主動招商、企業聯姻,如今都用旅游觀光來銷售農產品,把農產品加工做成高檔禮品或工業品,產業鏈延伸了,帶動性更強了。
“旅游+”領航,遠方的客人留下來
新鋪村蒼葭沖以耕讀傳家、民風淳樸而聞名,被譽為“荊楚家學第一村”,每年游客近10萬人。
合作社帶頭人丁汗平說,以前蒼葭沖游客多、名氣大,客人都是沖著欣賞田園風光生態、感受家學文化而來的,當地沒有消費項目。
為把“遠方的客人留下來”,當地采取了“擴一增二提三”的辦法——
成立蒼葭生態合作社,引導居民擴大農業種植面積和種類,五彩油菜花繽紛奪目,農戶自種的蔬菜成為緊俏的特產;“隱居三里”生態農莊,現在也做起農業文章,流轉千畝土地建設高標準板栗示范園。
附近村民把黃豆送來訂制“丁豆腐”,油面小院、武舉人酒坊、印染小院等一大批手工業作坊應運而生,既是特色旅游產品加工點,又可體驗傳統飲食文化。
引進西廂房網絡公司,辦起鄉巴客棧、民俗民居、田園餐廳、農耕展館,舉辦甜柿節、葡萄節、國際沙雕大賽、垂釣大賽等大型活動,旅游產業鏈逐漸完善。
更具引爆效應的是,該鎮依托地熱資源優勢,引進湖北豐太集團總投資4億元,打造集養生溫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項目于一體的大別山溫泉度假村,年均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去年旅游收入6000多萬元,帶動常年就業250人以上,創造稅收600多萬元。
偏處一隅的三里畈,許多游客慕名而來,人氣倍增。“作為山區旅游城鎮,要把旅游做大做實,必須在三產融合上下功夫,讓客人觀光體驗農業、帶走工業產品、享受貼心餐飲及游樂服務。”葉永清表示,該鎮將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不斷滿足游客差異化、多層次需求。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劍軍、通訊員康滿、王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