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首屆中國(武漢)國際自動化與機器人展覽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圖為安川電機公司展臺上的焊接機器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楊然
最近,智能制造成武漢熱點話題:
5月30日,東湖高新區成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聯盟;
6月5日至8日,首屆中國(武漢)國際自動化與機器人展覽會在漢舉行;
6月5日,第二屆中國(武漢)智能制造大會在漢舉行,大會吸引國內外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近千人參加。
觀察人士認為,武漢,正搶抓“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機遇,大力發展和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著力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型制造體系,引領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
智能制造
轉型發展新引擎
6月5日至8日,首屆中國(武漢)國際自動化與機器人展覽會上,ABB、西門子、三菱、施耐德等行業巨頭,展示了世界領先的智能制造產品及解決方案,與武漢本地企業和研究機構交流切磋。
汽車行業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最成熟的領域。ABB展示的3D視覺集成檢測自動化解決方案,有別于隨機采樣,可以對零部件進行實時快速在線檢測,即使零部件表面過暗或過亮,這套系統都可以檢測出人眼無法識別的缺陷。
拋光作業粉塵多。用機器取代人工,不僅能保護工人身體健康,還能確保打磨出來的產品的一致性和精確性。
浙江錢江機器人公司推出的自動化拋光打磨系統,由一臺負載50公斤、臂展2012.4毫米的錢江六軸機器人與拋光機組成,可實現全自動控制,完成各種拋光作業。
臺達集團展示的制造可視化管理平臺科技感十足,通過12塊LED大屏幕,模擬顯示生產線上制造狀況以及能源使用情況。臺達集團中達電通機電事業部總經理陳敏仁表示,智能制造不僅需要大量的智能化、柔性化生產設備,更要結合智能、透明、可視化的整合制造系統方案和能效管理方案,及時掌控和優化工廠運營。
相比傳統生產線,智能制造優勢突出,能夠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確保質量穩定,被眾多制造型企業視為轉型升級的“萬能鑰匙”。但專家指出,要實現智能制造的價值,光靠購買和安裝自動化設備還遠遠不夠,企業必須相應做好精益管理。
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專家劉俊建議,企業可先建虛擬智能工廠,綜合考慮產能需求、人員匹配等,把模型建起來,經過調節驗證后再建智能工廠。
基礎雄厚
武漢智造動能足
我國智能制造總體呈現“東強西弱”態勢,以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為代表的沿海地區,經濟實力雄厚、科技資源豐富,大型制造企業已基本實現從機械化向自動化的轉型。
武漢雖起步略晚,但擁有雄厚的工業與研發基礎,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動能強勁。
2017年,武漢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工業投資增長13.6%,千億產業增至六個。東湖高新區、武漢開發區、臨空港經開區作為三大工業產業集群高地,與新城區、中心城區協同發展,形成工業經濟“雁陣”,推動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研發領域,武漢擁有武重、華工科技、武船、東風汽車公司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業研究院。
5月30日,武漢智能制造發展迎來兩大利好:東湖高新區智能制造服務產業聯盟成立;長飛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工業系統工程學院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
東湖高新區智能制造服務產業聯盟是全國首個提供智能制造全方位服務的專業化聯盟組織,通過成員單位間的分工協作和技術創新,可為制造企業提供軟硬件一體化智能工廠(車間)解決方案,涵蓋企業的生產管理、制造執行、質量管控、倉儲物流、供應鏈拉動、設備管理、包裝發運、遠程維護維修等環節,幫助企業實現跨地域、跨專業、跨業務的智能制造。
新成立的智能制造研究院基于三方在光纖光纜制造技術、智能裝備開發技術及大數據系統集成技術上的資源優勢互補,著重研究智能制造在光纖光纜行業的創新性應用以及相關人才培養。
武漢開發區提出打造“機器人之都”。7月26日至29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將在該區舉行,“期間將舉辦機器人產業研討和對接會,積極引進機器人項目落地在開發區。”
德國施邁茨是全球真空科技領軍企業,生產真空元器件、真空吸具系統、真空夾具系統等產品,年初在武漢設立了第二總部。該公司華中大區負責人認為,武漢的制造業基礎深厚,處于智能制造升級改造的關鍵節點,未來5年必定會迎來高速發展期。
突破發展
一批大國重器問世
近年來,武漢市出臺了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舉措,以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武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依托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以及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升級,積極突破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五類關鍵技術裝備,開展首臺首套裝備研制,核心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在高檔數控機床領域,武重、華中數控等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高檔數控機床領域34項重大國家專項取得突破成果,“華中8型”數控系統實現了我國高檔數控系統整體水平躍升。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奮進機器人、華中數控、漢迪機器人、申安智能股份等企業在汽車輪轂、白酒生產、鑄造、白車身焊接、鹽業包裝等細分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奮進公司上甑機器人成功應用于湖北勁牌有限公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項目,實現機械式智能釀酒。
在增材制造領域,武漢是國內3D打印領域三大技術原創地之一,華科三維、湖北嘉一三維高科股份、天昱公司等企業發展加快。華中科技大學曾曉雁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完成“大型金屬零件高效激光選區熔化增材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實現了高精度金屬零件激光3D打印,有望解決航空航天領域“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
在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領域,九州通、人天包裝等企業物流倉儲研發生產實力雄厚,九州通還承擔了沈陽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中的智能化立體倉儲物流系統建設。
在重大技術成套裝備領域,一批大國重器先后在武漢問世。武重集團研制生產的數控立式車床——28米的CK53280型數控立車,刷新了由武重保持的立車制造最大規格的世界紀錄。華中科技大學、華工科技股份公司建立起國內第一條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白車身激光自動焊接生產線”,焊接速度比世界同類型設備快30%,價格比國外同類型生產線低40%,打破了汽車白車身焊接領域一直被歐美兩三家企業壟斷的格局。
2016年、2017年,武漢市納入智能制造統計企業工業總產值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5家企業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在副省級城市中排第四位,系統推進智能制造的格局基本形成。今年,該市提出用3年至5年時間,實現裝備制造千億產業產值倍增,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將成為最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