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村落成為“隱村” 如何留住美麗鄉愁?
打造天然博物館 土家吊腳樓首次走進威尼斯雙年展
吊腳樓,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日常生活器物……正在舉辦的全球最大的藝術節威尼斯雙年展上,“活化——以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為例”展覽讓觀眾們身臨其境,對湖北宣恩心生向往,當地媒體亦對該展覽大篇幅報道。策展人、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李保峰教授提出了泛博物館概念,聯通彭家寨上下游共九個寨子,打造一個天然的土家文化博物館。據悉,這一由華中科技大學的教授們和宣恩市政府聯手打造的天然博物館,將在兩年后對公眾開放。
威尼斯雙年展上,“活化——以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為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策展方供圖)
威尼斯雙年展上,“活化——以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為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策展方供圖)
活化鄉村范本可供西方國家效仿
“項目牢牢抓住保護、活化和發展三方面密不可分的聯系。”威尼斯雙年展上,前威尼斯大學校長、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馬里諾·福林介紹,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集中體現了城市和地方活化與現有經濟社會體系的保護和發展以及物質水平的提高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作為供西方國家效仿的范本。
湖北省宣恩縣彭家寨自古就是中國少數民族土家族的居住地,被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彭家寨被保護的很好,但它周邊一些土家村莊漸漸淪為隱村,逐漸荒蕪。”李保峰介紹,迅猛的城市化進程讓村莊衰落,當地文化因為村民的離開而面臨消亡的危險,而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返回農村之后進行的“現代化”建造破壞了原有的與自然相融的建筑生態。
李保峰和他的同事們已在宣恩縣默默調研、規劃、建設了2年,創造性的提出了泛博物館的概念,聯通彭家寨上下游共九個寨子,修復河谷沿線歷史文化村寨內毀損嚴重的單棟獨立居民建筑,用傳統工藝新建博物館、劇院、開放空間等公共建筑,體現了當地獨有的文化和土家傳統,同時將旅游與有機觀光農業相整合,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參與新農村建設,重建良性的農村社會生態,打造一個天然的土家文化博物館。
威尼斯雙年展上,“活化——以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為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策展方供圖)
用母語建造美麗鄉村
“建筑也是有語言的,中國建筑的母語在鄉村”此次展覽的學術顧問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小虎認為,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筑漸漸消失,中國建筑的母語和方言只有在鄉村還能找到,還局部留存。
劉小虎是恩施土家族人,土家建筑的主要格局一般來說大概有一字、鑰匙頭、撮箕口、四合天井等幾種,在恩施的調查中間發現了大量已經破壞了的四合天井,剩下的已經越來越少。在宣恩高羅的楊家老屋是格局非常大的一個四合天井加亭子,老屋已經廢棄,但是從那間屋里進去可以看到當年的山水格局,十分令人震撼,就對著一溜遠山,整個過廳很敞亮很高。在宣恩,還有多處拱橋、神堂、干欄的組合、石板砌筑的水井等這些建筑母語。在鄉村建設中,無論是修復這些老建筑,還是打造新建筑,都需要保護我們的建筑母語,讓鄉土、傳統和現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劉小虎認為,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將鄉村建設成為城市,打扮成公園,而是留住鄉村的自然、質樸和原生態,發揚和提升田園文明的文化品牌保護鄉村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鄉村經濟,吸引游子返鄉,恢復鄉村造血功能。
李保峰介紹,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將在2年后對大眾開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是中國首個土家族泛博物館,也是世界首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威尼斯雙年展上,“活化——以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為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策展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