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文娟
5月31日,宜都,盡管下著大雨,在東陽光公司生態撫育冬蟲夏草三期擴建項目現場,廠房內的施工依然有條不紊。該項目總投資22億元,設計年產冬蟲夏草25噸,2019年投產后可實現產值100億元。
在枝江化工園區,三寧化工總投資100億元、年產60萬噸新材料搬遷轉型項目,正緊鑼密鼓加快建設。未來,這里將生產乙二醇。這種新材料廣泛應用于紡織、化妝品等領域,為國家鼓勵生產、替代進口的產品。
這是三寧化工拆除地處長江邊生產化肥的田田化工、淘汰硫鐵礦制酸等項目后,轉型發展的重大項目。
有中出新、有中育新,向“高、精、尖”邁進。這,正是我省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的一個縮影。
多讓老樹發出新芽
5月31日,全省工業經濟穩增長快轉型高質量發展暨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第一次推進會在宜昌召開。會議提出,今年是“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的攻堅之年,明年是鞏固提升之年。
按照省政府部署,從2017年開始,我省3年將完成1萬家企業技術改造、技改投資過1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改覆蓋面達80%以上,這就是“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技改升級迫在眉睫。”省經信委負責人介紹,冶金、石化、建材、紡織四大傳統產業,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工業36%,是我省現實的生產力。邁向高質量發展,我省將“萬企萬億技改工程”作為主抓手,修復和鞏固提升傳統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一系列組合拳出臺——
細化配套政策。省財政統籌安排7億元省級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專項資金;技改項目地方新增財力連續3年全部獎補給企業。
聚焦要素保障。省經信委加強產業謀劃和項目建設,并與長江基金、湖北高投以及國開行、證券公司協同,全力服務企業發展。
強化考核督辦。排名前列的先進市州,獎勵;排名后三名的市州,約談。去年以來,省政府將“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納入省政府月度、季度和年度督查。
地方行動各顯神通
圍繞“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各市縣紛紛制定行動方案,出臺政策措施,抓緊落實。
武漢落實“零土地”技改政策,激勵企業全面提升產品技術、智能制造、能效環保、安全生產等水平。今年1月至4月,該市工業技改投資保44%的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改面達60.6%。
在宜昌,市縣兩級設立3.9億元的技術改造專項基金、30億元的產業轉型升級資金,支持企業實施技改;在襄陽,以智能化、綠色化、減量化為突破口,推動紡織、食品、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技改轉型;在荊門,市級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用于企業技改項目獎勵,常態化開展“千名干部進千企,創優服務促發展”……
一批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制造、高端裝備、工業強基、兩化融合等技改投資重大項目,瞄準高質、高效發力,不斷刷新工業發展“顏值”。
2017年,全省工業技改投資4959億元,增長61.1%;今年1月至4月,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增長50.3%,同比提升13.9個百分點。
通過技改“換裝”,一個又一個湖北企業,轉型升級,加速邁向產業鏈中高端。
直面難題努力破解
盡管“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初見成效,但調查顯示,還存在項目庫建設深度不夠、技改項目服務不優、少數地方抓技改的目標方向不明、企業投資信心不足等問題。
比如,盡管“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已進入第二個年頭,但仍有多個市州技術改造入庫項目占規模企業的比例較低,與規上企業技改覆蓋面達80%的要求差距較大。
再如,部分企業擴大投資意愿不強,有的是對市場前景看不準、沒有把握,也有一些在繁瑣冗長的項目審批面前望而卻步。
在5月31日的推進會上,省政府要求高質量建設好技改項目庫,同時研究切實可行的辦法,最大限度減少審批環節,提高項目開工和建設速度。在技改方向上,須重點突破,聚焦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實現搬新、搬綠、搬強;聚焦納入全省調度的百項重點技改示范項目,發揮引領作用;聚焦重點領域智能化改造,選擇汽車、冶金、裝備制造、電子、食品、紡織等傳統優勢行業,實施機器換人;聚焦兩化融合,發力5G和工業互聯網,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柔性化、服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