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韓曉玲、通訊員易真)兒童拐賣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5月25日是“國際失蹤兒童日”,武漢大學披露了一項基于大數據分析中國兒童拐賣網絡的研究成果。
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王真副教授帶領的課題組,通過采集超過2萬條網絡尋親數據,使用大規模數據構建省、市兩級的兒童拐賣犯罪網絡,并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識別了兩級犯罪網絡,特別是市級網絡的一些關鍵特征。
王真介紹,課題組從總數上分析發現,我國的兒童拐賣主要是短距離拐賣,省內、市內拐賣占總拐賣數量的40%以上。而超過1000公里的長距離拐賣少于30%。利用多種社會網絡指標,如拐入數量、拐出數量、總數量,課題組發現,省會、經濟發達城市通常兒童拐賣案例較多。從拐賣路徑特征來分析,主要是從大城市拐向小城市、從西部省份到東部省份、從欠發達到發達地區,但路徑上的阻隔不如節點上的阻隔有效。
他們還分析了拐賣兒童犯罪集團,這些集團呈現較強的區域性特征。從一些關鍵城市投入資源打拐,可能對于破解全國的兒童拐賣具有相對較好的效果。
課題組基于研究結果,提出了應急性打拐、在關鍵城市節點投放警力打拐等措施,有助于為我國科學制定打拐政策、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決策依據。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