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銑工、鉗工、項目經理,沒他不會干的,劉軍榮——
技多不壓身,樣樣都出彩
圖為:劉軍榮在東風雷諾車間對設備進行調試。(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劉軍榮是個忙人。
4月22日還在鄭州,4月24日就出現在東風雷諾的焊裝車間,他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出差。
劉軍榮是個能人。
銑工出身,還拿到車工、鉗工、電氣焊等多項技術的操作資格。
如今,身為東風設備制造公司(以下簡稱東風設備)焊裝設備車間高級技師的他,已成為生產線裝配的現場經理。
技多不壓身,銑工干上鉗工活
4月24日下午,東風雷諾的焊裝車間,一組機器人全自動生產線引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的注意。黃色的機器手臂夾起車身鋼板,焊接、組裝,車身框架出來了。
“這組生產設備,就是我和團隊一起安裝調試的,其中鉗工的活,基本都是我干的。”劉軍榮說。
劉軍榮是銑工出身,咋干上了鉗工的活?
劉軍榮是二代東風人,在技校學的是銑工。他悟性高,畢業一個月就開始獨立操作銑床。短短幾年時間,他成長為銑工“技術大拿”。
2007年,車間引進數控銑床,讓劉軍榮這個“技術大拿”,一下“歸了零”。
“計算機編程、繪圖,我一竅不通,只能從頭開始學。”那時,劉軍榮經常往書店跑,讓店員幫忙訂購專業書籍,他跑到北京一口氣花400多元買回十幾本專業書,一本本地啃。
除了看書,他還報了好幾個培訓班。沒過幾年,他已經能熟練操控數控銑床和加工中心。
劉軍榮有個絕活,能在半小時內,把一塊形狀不規則的鐵疙瘩,用銑床加工成圓球。“這完全靠手上功夫,銑刀和零件的配合要天衣無縫。”劉軍榮說。
劉軍榮愛琢磨,“技多不壓身。要提高,不能只局限在一個工種上。”從1990年開始,利用干活間隙,他開始向車工、鉗工、焊工請教技術,“當時,我用笨辦法,就是幫人家干活,讓別人手把手教。”
經過10年的摸索實踐,他成了一專多能的全才。
2000年,車間承接四川豐田旅行車股份公司的一個項目,這是劉軍榮第一次以鉗工身份進行一專多能作業。日方代表對焊鉗的通用性、油漆質量、零部件的適用性、可操作性提出了嚴格要求。劉軍榮發揮多面手優勢,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
學無止境,做項目尋找創新點
2007年4月,東風設備把劉軍榮所在的班組正式命名為“劉軍榮班”。
2013年,劉軍榮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
帶出一批批徒弟,劉軍榮又開始琢磨了,“從長遠發展來看,帶項目才能獲得業務上的繼續提升。”
2008年開始,劉軍榮開始試著帶項目,幫助業務廠家安裝、調試生產設備。
2010年至2014年,作為項目主管,劉軍榮完成美國、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羅斯、泰國等國日產汽車焊裝主線的滾床加工、裝配任務。
如今,他手上還有東風雷諾項目。
“每上一條新生產線,我們就得開始忙活。”劉軍榮說,他們此前已完成東風雷諾第三款車型的生產線導入,接下來還有第四款車型的生產線導入計劃。
“老劉干起活來真拼命,而且考慮周到。一些不歸我們負責的活,他都能提前為別人考慮到。”跟劉軍榮共事快20年的彭朝暉說,“老劉帶徒弟也十分負責用心,每次上班都會把徒弟召集到一起,囑咐又囑咐。干起活來,他這個師傅都是帶頭干。”
雖然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劉軍榮還在學習新知識、新工藝,“傳承、專注、創新以及不斷學習,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比如機械設計、電氣設計、機器人編程等。我考慮更多的是行業如何發展,我們以后該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