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記者謝圣國 通訊員夏咸恩)“目前,我們已經和鶴峰9個村,177戶貧困戶簽訂‘1528’養殖協議,今年正在做21戶異遷安置點的扶貧模式探索,中蜂養殖是投資小見效快的產業,同時也是環保健康的產業,我們希望通過‘1528’中蜂養殖扶貧模式,真正讓老百姓實現產業脫貧。”5月16日,鶴峰縣國鑫家庭農場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1528”模式。
中蜂養殖模式即1戶農戶,養5群中蜂,種植2畝以上的蜜源植物,年收入不低于8000元的產業扶貧模式,由鶴峰縣國鑫家庭農場負責對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蜜源種子和肥料,進行保底收購,這一模式的推廣既保證了蜂群來源、蜜源植物的培植,也解除了養殖戶后期的銷售顧慮。
鶴峰縣2868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除耕地外,80%以上為綠色植物覆蓋,有1000多種蜜粉源植物,且月月有花開,地理環境適宜,蜜源植物豐富。鶴峰縣委、縣政府將中蜂產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中蜂養殖,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信心和決心,中蜂產業扶貧效益明顯。
一種模式,讓貧困戶嘗到“甜頭”
家住鶴峰縣燕子鎮龍坪村五組的彭遠林結合駐村工作組和幫扶干部擬定的幫扶計劃,發展中蜂養殖。“有人幫扶是好事,但是靠等、靠幫總是不長久的,要脫貧終究還是靠自己。”彭遠林說。
彭遠林家有中蜂50多桶,據鶴峰國鑫家庭農場李師傅介紹,彭遠林已接受農場養蜂技術培訓1個月,“實習”了3個月,在村里除了自己養蜂還負責龍坪村的養蜂技術指導。
到目前為止,龍坪村已有30多戶貧困家庭簽訂中蜂“1528”精準扶貧模式合同書,據國鑫家庭農場負責人喻明國介紹,去年該農場僅收購老百姓蜂蜜就投入了近80萬元,今年又與北京百花蜂業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工業部食堂等簽訂了近30多噸的蜂蜜收購協議。
一位老人,授人以“蜜”助脫貧“蜜蜂爺爺一直是我們這群年輕人的指路燈,我們要將盧老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實現他一直以來的愿望。”蜂鶴農業有限公司基地部經理賴星是鶴峰養蜂專家盧自德的徒弟,常常跟著盧老一起下鄉為貧困戶做免費養蜂培訓。
生于1931年的盧自德是鶴峰出名的“蜂專家”,1991年在該縣科協主席的職位上退休后,他把大把時間花費在中蜂養殖的鉆研上。
在退休后近4年時間里,他走遍了該縣2800多座大大小小的山頭、1300多個村小組,查找蜜源植物,采集標本。盧自德還舉辦中蜂養殖培訓班128期,免費給2.4萬多村民講課,親自登門教他們養殖,經盧自德手把手培訓出來的“高徒”達300余人。
鶴峰的每一座山頭都留下過盧老尋找蜜源的腳印,成了養蜂專家后,他毫無保留,把技術無償傳授給村民,帶領大家加入合作社養蜂致富,擺脫貧困,在他帶動下,鶴峰中蜂的單群產量由原來的不到10斤提高到均產20多斤,最高的達到80多斤,全縣蜂群也由原來的1萬多群增加到現在的4萬多群,產值達3000多萬元。
“我是苦孩子出身,是黨和政府給了我現在的生活,我想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生活好起來,這就是我的初心。”這是盧自德老人生前常說的一句話。
一種資源,“蜂”生水起做產業“我們村養蜂的挺多,基本上家家都有,去年我們家通過養蜂增加了5萬多的收入,目前我們家養了140多箱,去年還屬于起步階段,相信今年的收入應該會更好點。”對于今年的養蜂收成,鐵爐漁山村二組周波充滿了希望。
去年,在駐村“尖刀班”和村支兩委的鼓勵下,周波開始大力發展中蜂養殖,沒想到,收成不錯,如今干勁是越來越足。
地處鐵爐白族鄉西北部的漁山村,平均海拔822米,生態環境優美、土壤微酸性、氣候溫和濕潤,山林野花此起彼伏,蜜源植物極為豐富,漁山村抓住這一發展的先天資源,經過近一年的發展,今年預計蜂農戶均收入都可以增加8000元以上,17戶貧困戶又有了一項新增收入。
鶴峰縣地處山區,擁有獨特的生態自然優勢——良好的中蜂資源和悠久的養殖歷史,如今,中蜂已成為鶴峰縣產業脫貧的新路子,不少農民嘗到了養蜂致富的甜頭,積極性高漲,1戶1至5群比比皆是,20群至80群的280多戶,100群以上達14戶,最高的有300多群,全縣現正在向“10萬人養蜂、10萬群規模”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