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吳文娟
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在上海展覽中心,有傳承百年的“老字號”,也有初出茅廬的“新生代”;有揚帆出海的“弄潮兒”,也有扎根本土的“守望者”。看全國,思湖北,總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濃濃的“中國味”里,湖北制造如何釋放出自己的能量?
大而不強,拿得出手的不多
一個區域的競爭實力,主要取決于其比較優勢,而品牌效益,直接影響著地區比較優勢的形成。
一個現實是:在世界品牌百強榜中,美國52家,中國只有華為和聯想兩家,這和中國經濟大國、進出口貿易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5月10日下午舉辦的品牌論壇上,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直言,差距就在于品牌意識。國務院決定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便是重要舉措。“只有解決了品牌意識的問題,才能夠培育出國際知名品牌。”劉平均說。
展廳內,中國商飛的C919、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長征火箭、中國中車的“懸掛式空軌”……一項項高大上、高精尖的“中國造”,讓參觀者不時發出贊嘆之聲。
相形之下,“湖北造”不免顯得有些落寞。
相關調研數據顯示,我省企業和單位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只占全國的3.31%,低于我省GDP占全國的比重;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只有二十幾項,遠低于沿海省份。拿得出手的企業品牌不多,全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只占到44%。
省經信委相關人士坦言,作為制造業大省,湖北工業品牌“大而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缺乏,雖然門類齊全,但缺乏全國頂尖的;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但具有全國性影響的行業領先企業不多。
“過去是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現在是好不好、優不優的問題,消費進入了品牌、質量時代。”省質監局相關人士表示。
進步很大,差距不小
“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做大做強品牌。”這是灣流股份總經理助理邢紅義的心得。
該公司研發出20余款核心虛擬現實(VR)模擬器產品,部分產品系全球首創,獲批湖北省虛擬現實(VR)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高德紅外歷時8年,“砸”進20多億元,研制出“中國紅外芯”,建起高性能非制冷探測器、制冷碲鎘汞及“Ⅱ類超晶格”探測器三條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生產線,一舉打破西方多年的封鎖。“成為國際品牌,一定要多些開放。”高德紅外副總經理朱叢慶說,多年來高德心無旁騖地聚焦主業。別人能學的就不是核心競爭力,加強行業協作有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質量是品牌的基石。就像人們提及手機就會想到“蘋果”“華為”,提及飲料會想到“可口可樂”一樣,安琪酵母希望人們提及食品酵母能夠想到“安琪”。
安琪集團副總經理王悉山坦言,盡管品牌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但與行業內最大巨頭法國樂斯福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樂斯福已經創辦160多年了,但他們依然保持對質量、技術的嚴格要求,值得學習。”王悉山說,質量是品牌的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安琪加大研發投入,開發質量過硬、適應性廣的產品。“不管是炎熱地帶,還是冰天雪地,做饅頭、做面包都能保證發得起來,消費者才會信任你。”王悉山介紹,公司平均每個月有兩三個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孝感市萊瑞特汽車照明有限公司生產的汽車車燈,裝上了一汽等國內知名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在印度、伊朗等國,市場占有率高達35%。但他們也清醒認識到,與飛利浦等世界知名照明企業仍有不少差距。
制定“標準”,擦亮“湖北造”
打造中高端品牌,在“標準”這一世界“通用語言”的制定上有無話語權很關鍵。
標準,源自企業在行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工程膠粘劑被稱為“工業味精”,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電器等領域。以前,高端膠粘劑市場長期被國外跨國公司壟斷。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憑借自主創新,開始與國際巨頭并肩競爭。不久前,在東風乘用車拆車對比試驗中,采用回天公司產品的樣車,玻璃面黏結度完勝兩家國外公司。
“追趕,不能急功近利,也不是一蹴而就,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續不斷創新,提升制造水平。”回天公司董事長章鋒說,回天堅守新材料領域26年,擋住各種誘惑,沒有從事其他產業,一門心思瞄準新材料,不斷創新、引進人才、開發技術、加大投入。
省經信委透露,擦亮“湖北造”,將從多方面發力: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機遇,加大創新驅動,不斷增強工業創新能力;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做好制造業與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深入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通過技改“換裝”,邁向產業鏈中高端。